毛主席说: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此言诚不欺我。在我军历史中,这样的人民英雄更是不计其数。

在解放战争的孟良崮战役中,粟裕大将军面对国民党军队几十万大军进攻沂蒙山解放区是危急之时,面对将领和干部们抱怨四起的踌躇之际,有这样一位无名英雄,仅仅两句话,就给孟良崮战役中的粟裕一个绝佳机会。

而粟裕大将正是抓住了这一绝佳机会,在困难之际挽狂澜于即倒,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粟裕又是如何抓住这一机会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南京蒋介石深感全面进攻收效甚微,痛定思痛,决定改用重点进攻,一路攻击陕北中央,一路进攻山东解放区。毛主席形象的称为“哑铃战术”。

此战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战事在解放区展开,将会大大消耗解放区的财力物力。

确实如蒋介石所料,我军虽然有广大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在解放区打得得心应手,但是几场大战下来,解放区人民家里鸡鸭牛羊渐渐没了,有些地方树木也快砍光了,由此可见此战术的厉害之处。

毛泽东和军委的意见是,一开始先在解放区打几场胜仗歼灭战,然后将战事转移到国统区,消耗国统区的资源。山东解放区的反攻战役就是这一战略指导的产物。

从整体实力来看,山东解放区的华东野战军共计12个纵队,27.5万人,总兵力仅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半。

国民党军队不少部队清一色美械武器,坦克,大炮等火力性能优异,装备精良,不是华野可以比的。而且国民党军队相当一部分军官都出身黄埔军校等科班军事类院校,军事素质较高。

无论从兵力,装备,后勤,交通等方面,华野都弱于国民党军队。

粟裕一直在寻找一招制敌的战机。粟裕命令王必成纵队先向南,摆出要聚歼一兵团的架势,汤恩伯紧急收缩,这时欧震三兵团东进,我军沂蒙山区空虚,只得回退在蒙阴山和沂水公路一带再待战机。

而粟裕发现国民党在新泰兵力空虚,只有一个师驻守,而且还要防守公路线。于是准备打新泰。先命令3个纵队在西线进攻泰安,吸引敌人回援,再以一个纵队攻击新泰。

此时粟裕打算如果王敬久或者欧震兵团以主力回援,则用四个纵队为伏兵打掉国民党回援主力。我进攻部队连续奔袭作战,相继攻克泰安,宁阳,进逼兖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乎粟裕意料的是,国民党军队竟然不来增援。调动敌人失败,粟裕命令主力转移到临沂至新泰公路以东。又命令叶飞王必成去鲁南,成钧去苏北,意图调动敌军,打开局面。

二纵,七纵,八纵东线出击,伺机消灭在河阳的桂系第七军,一纵四纵九纵西出,牵制黄百韬部,三纵十纵出西北,吸引王敬久注意。

在粟裕一番操作下,华野主力忽东忽西,在广阔的战线上积极出击,但苦于国民党军队缩成一团,无法调动使之散开,始终战果有限。反而使部队连续奔袭作战,战士们的士气和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都出现了问题。

沂蒙山区天气炎热,又多山地,取水不便。很多老百姓都自发的从附近打水运送至华野指挥部坦埠。一连打了几个月的仗,解放区百姓存粮本就不多,现在更是困难。

如果不能迅速化解敌人攻势,解放区的经济也将被拖垮,违背了毛主席“将战火烧到国统区”的战略,也正中老蒋下怀。

此时我军部队因为频繁调动奔袭,东打一下西打一下,却始终没有命令歼灭国民党军队一部,故而上至干部,下至战士都有怨言。

战士们还编了顺口溜:“陈司令电报嗒嗒哒,战士们脚板啪啪啪”,借此抱怨光跑冤枉路不打一次仗的郁闷之情,部队里都憋着火。亏得陈毅坐镇,干部们才不敢过分抱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情形,粟裕很是焦躁,天气炎热,指挥部在坦埠缺水山区,时常依赖老百姓送水解渴。这天一位老人送水到指挥部,待战士们喝完水后,鼓励大家:“可一定要好好打白鬼子呀,乡亲们都盼着你们的好消息呢。”

粟裕刚好在一旁,听着老人跟战士们唠嗑,老人闲聊道:“最近钓鱼总不咬饵,急得我没办法,只得在饵上摸了藏在床底的猪油,选一个好地方好时候,这才钓到一条大的。就这,还得沉住气,心一急呀,大鱼就跑了。”惹得战士们哈哈一笑。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粟裕来回踱步,感觉这老人话里有话。之前频繁调动部队,总希望歼灭敌人一部主力,可敌人这次偏偏不上当。敌人主力之间都相距不远,增援迅速。

以前围住一个县城,继而伏兵打敌增援主力的办法也不灵光了。敌人对被围困的县城见死不救,也让陈粟深感老虎吃豪猪,难以下嘴。再这样拖下去,一来是解放区生产耽误,经济很快崩溃。二来是后勤难以为继,最终只能输掉战争。

部队焦躁抱怨的情绪由下至上,快要影响了粟裕的判断,老人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令粟裕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此时心里一片清明,慢慢平静下来。

回想当年曹孟德和袁绍对峙官渡,曹操劣势,粮草补给都快断了,已经萌生退意。这时荀彧一封书信寄来,说:“这是您和袁绍僵持的时候,也是用奇兵一招定胜负的时候。”

曹操因此不再后撤,反而火烧乌巢,一举击败了袁绍。现在的情况不正和曹操相似吗?只要在僵持当中找到敌人破绽,抓住机会,一战就能定乾坤。

粟裕一下子就通了,快步走上去,握着老人的手道:“老人家,您可是有大智慧的人啊!”老人连连摆手:“哪里哪里,打鱼人瞎琢磨的话儿罢了,首长权且听听。”

这时,毛主席电报送达,指示:“不要急躁,要等待最合适的时机。要有耐心,将最大的兵力掌握住,不要分散兵力。”见中央军委想法和自己一致,粟裕更加坚定了待机歼敌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粟裕命人把国民党军队俘虏放走一批,他们是知道我军指挥部位置的。你不是要饵吗?我把我指挥部做饵,够大够香吧,就不信你不咬钩,这就是老人说的“下重饵”,然后部署围歼张灵甫74师。

蒋介石一贯以为我军只敢柿子拣软的捏,这次就要打掉蒋介石的王牌74师,出其不意,更有成效,这就是老人说的“选一个好地方,好时候”,只不过粟裕把他变成好目标了。然后平心静气,等待大鱼上钩。

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阐述了要打张灵甫74师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74师虽然强,虽然帮手多,但我军主力此时就在坦埠附近,局部兵力形成五比一,且王必成的一个纵队在张灵甫74师的侧后,随时可以临门一脚,封住命门。

二是张灵甫已经摆开攻击架势,向我实施进攻,两翼出现空隙,位置比较突出,并且他与其他蒋军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敌人很有可能见死不救。

三是,张灵甫74师是南京的守城师,号称御林军,一直是南京的骨干和拳头,打掉他可以挫败敌军士气,鼓舞我军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国民党军队跟着华野部队来回跑动一千多里,来来回回的奔波使得机械化的国民党军队也疲惫不堪,也将国民党将领的耐心消耗完了。在接到逃回来的俘虏报告华野指挥部在坦埠的消息后,汤恩伯立刻和几人商量,并告知了南京。

陈诚和顾祝同一致认为:我军连战不利,战士也已疲惫,根本不堪一击。而且有了向山东中部和西北部撤退的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他们的情报显示,我军有修北渡黄河的迹象,再加上我军指挥部已经暴露,所以判断国民党军队有一举消灭我军沂蒙山主力的条件。

而此时,南京官方媒体发出公告,号称陈毅粟裕已经胆怯,现在正是国军数十万大军“雄师北指,气吞沂蒙”的时候。蒋介石很兴奋,下达了歼灭陈毅粟裕主力的命令。

当此之时,进攻的主力会是谁呢?张灵甫认为非他莫属。张灵甫是一名职业军人,也是陈毅粟裕的老对手。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鄂西会战十余次大战,表现卓越,被蒋介石引以为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6月,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下辖51旅,57旅,68旅共计三万人,张灵甫任师长。

全师机械化,号称蒋介石的王牌部队之一,本来李天霞自觉能任师长,可张灵甫的老领导王耀武跟南京建议改任张灵甫为74师师长,于是张灵甫在不知不觉中得罪李天霞了,不过张灵甫也不介意,因为他得罪的人着实不少。

于是张灵甫带着74师和消灭我军夺取头功的幻想,进攻坦埠。

粟裕也正是刚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决心发动华野主力,歼灭张灵甫。以一纵叶飞,四纵陶勇,六纵王必成,八纵王建安,九纵许世友五个纵队担任主攻,二纵韦国清,三纵何以祥,七纵成钧,十纵宋时轮四个纵队担任阻援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为:宋时轮在博山附近积极佯动,吸引邱清泉北上;何以祥进至新泰东南,阻击胡琏南援;叶飞与王必成合力拿下垛庄,芦山断张灵甫退路,一部在曹庄阻击蒙阴国民党65师东援张灵甫;陶勇南下至孟良崮附近,协同叶飞,许世友向垛庄,芦山突击。

许世友先正面抵挡张灵甫的进攻,而后进行反击,南下雕窝后,协同友邻部队突击。王建安从东北至西南,攻占营后庄,切断张灵甫向青驼寺的退路,一部负责阻击李天霞的援军;地方武装积极破坏公路,桥梁,使之不能快速增援,并袭击敌后方。

5月12日,大战展开。张灵甫攻击前进,拿下了艾山,距离我华野指挥部坦埠仅仅十余里。而国民党军队李天霞到达依汶镇,黄百韬占领旧寨,两军距离张灵甫也仅仅十余里。

当面的许世友发动攻击,击败了张灵甫的警戒部队,张灵甫退回到汶水南岸。西面叶飞击退了黄百韬,占领天马山等要地,切断了张灵甫与黄百韬的联系。

东面王建安在依汶镇击退李天霞,占领桃花山等地,切断张灵甫与李天霞的联系。张灵甫发现左右两翼暴露,立觉不妙,迅速向孟良崮,垛庄撤退,并分兵向西进攻,企图打通与黄百韬的联系,却被叶飞击退。

15日凌晨,王必成兵贵神速,一举从后方拿下垛庄,口袋成型,王建安不甘示弱,拿下万泉山,彻底合围张灵甫74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各纵队进攻下,张灵甫退守至孟良崮,孟良崮山多石,掩体较少,国民党74师三万人在狭小的山地,彻底暴露在我军炮火之下。

此时我军各阻击部队也展开攻击,和国民党增援部队反复拉锯,国民党军队进展缓慢。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得知张灵甫被困的消息,又惊又喜。

惊的是自己爱将张灵甫被围,喜的是我军华野主力尽出,大可“中心开花”。立即命令十个师,反包围华野部队,一举消灭,同时命令附近各部迅速增援张灵甫。

紧急关头,粟裕实施黑虎掏心战术,掏掉那个“中心开花”的“心”,下达了两个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张灵甫,不惜一切代价阻击国民党增援部队。

16日,我军炮火齐发,张灵甫无法在山石上构建工事防御,74师死伤惨重,我军总攻,战至下午五点,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被击毙。没有了救援目标,国民党各部队也没有了撑下去的勇气,纷纷退缩自保,孟良崮战役以我军大获全胜宣告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良崮战役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以往我军总是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围点打援,或者往往歼灭国民党战斗力较弱的部队。此次孟良崮战役,在敌军几十万部队围攻中,快速反应,直击国民党王牌部队,颇有关云长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味道。

大历史的背后是广大群众,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此战中无名英雄千千万,此文仅取一无名老人的钓鱼战术略述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孟俭红 张慧霞.执行力不同与孟良崮战役的结局[J]军事史林,2019,9:1-5.

[2]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M].解放军出版社,1988-11:511-553.

[3]孙海强.孟良崮战役战例研究[J].军事历史,2019,3(1)1-3.

[4]毕海林.孟良崮战役[J]孙子研究,2015,2:1-4.

[5]夏继诚.陈毅对孟良崮战役的总结[J].大江南北,20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