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二个皇帝,都有流传下来的画像,整体来看都很有“人君相”,唯独道光皇帝骨瘦如柴,容貌委琐。理论上,宫廷画师在绘帝王相的时候,在保证不偏离原型的同时,应该予以美化,道光帝的容貌何以如初不堪?唯一的解释就是,道光帝确实长得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立储不像明代那么死板,没有立嫡立长之说,也没有证据证明相貌美丑和立储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但从有关的史料来看,嘉庆帝对道光帝的长相是有一定顾虑的,并且也产生过废立的念头。

嘉庆帝在位25年,活了61岁,但生育的皇子并不多,仅仅五个而已。其中皇长子幼殇未命名,皇次子旻宁就是实际上的长子。除了有皇长子的身份,旻宁又是嘉庆帝元后孝淑皇后所生,故又是嫡子。

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根据清宫史料的记载,乾隆帝对这个孙子十分喜欢,有一次到热河围猎,10岁的旻宁拉弓射箭,猎杀了一头鹿,乾隆很欣慰,赏赐他黄马褂、花翎。这也让乾隆想起自己的童年,他10岁的时候也被爷爷康熙所宠爱一样,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乾隆就将旻宁默定为皇长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庆四年四月,嘉庆帝按照秘密立储的祖宗家法,将旻宁的名字写进了诏书,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对于嘉庆来说,此时立储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皇三子绵恺才5岁,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尚未出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旻宁为何就比他的三个弟弟年长这么多呢?这是因为,自乾隆驾崩嘉庆帝亲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嘉庆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操办皇考丧事以及国家大政中。

这一时期,又发生了很多大事,诛和珅、清吏治等,最主要的还是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一直到嘉庆九年才彻底平定。对于刚刚亲政的嘉庆帝来说,白莲教起义是大清入关以来,最严峻的一次挑战,事关王朝的存亡。故花费的精力特别多,史料中说嘉庆帝日以继夜,废寝忘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况且,嘉庆帝又是一个不喜女色的皇帝,所以直到嘉庆十年二月,才生下皇四子绵忻,此时,距离皇三子绵恺的出生(生于乾隆六十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所以从年龄来看,旻宁比他的弟弟们要大很多,这是他被默定为皇储的一个关键原因。

除了嫡长子的身份,以及年龄优势外,也不能忽略旻宁本人的才干和胆略。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大内一片慌乱,眼看后宫就要遭殃。旻宁镇定自若,以鸟枪击毙两贼,并组织侍卫进行反击。后来嘉庆帝对他的评价很高,说旻宁“忠孝兼备”,晋为智亲王,时年旻宁3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旻宁被默定为皇太子时,嘉庆由于没有选择的余地,纯属无奈之举。本来旻宁的总体素质也不错,读书骑射都没有问题。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旻宁的劣势也暴露了出来。

嘉庆二十二年冬,朝鲜使臣来京朝觐,他对嘉庆的三个年长皇子有一番描述:“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二子则广颊丰耳,人亦宽弘。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虽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四子时年3岁,故不计)

朝鲜使臣对三位皇子的评价,是来源当时京城高层的一些口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中,也可以看出,嘉庆帝最喜欢的是皇三子绵忻。旻宁由于“望之不似人君”,让嘉庆帝有过废立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古以来,皇帝的长相和威仪是成正比的,除非没有选择或是制度原因,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把相貌太丑的皇子立为储君的,不然的话就会有伤朝廷的体面。

事实上,从嘉庆二十年以后,嘉庆帝似乎更加疼爱皇三子绵忻。论出身,绵忻也不差,他是嘉庆帝继后孝和皇后所生。关键是,绵忻自小就有极高的天赋远胜旻宁,据说长相和乾隆很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绵忻的生母是现任皇后,出于爱母及子的缘故,绵忻占有优势也在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所以在嘉庆晚年时,对于立储问题显然已有另外的新打算——以绵忻为继承人,从而改变原来选立绵宁的决定。只不过,嘉庆帝的这一打算并不是十分迫切,还有待观望,如果不是他在热河暴死,历史真有可能改写。

之所以说嘉庆宠爱绵忻,也不是没有证据的。嘉庆二十四年,14岁的绵忻被封为亲王,同年绵忻的同母哥哥也得以晋升,但爵位是个郡王。14岁被封为亲王,这在清代历史上是少有的,一般情况下年幼皇子获封亲王的,都属早殇。14岁这个年龄自然不会建功立业,唯一的解释就是嘉庆帝对他的格外恩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证明,嘉庆帝立旻宁为储并非是明智的选择,道光帝的一生除了节俭以外,似乎没有什么其他的亮点。但这与道光帝后来立储一样,并不能说立奕䜣就比立咸丰要强,同理,嘉庆帝如果立绵忻为储,也未必就是一个好皇帝。但毕竟这里面还是有变数的,至少理论上来讲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