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光盘的容量有多大?CD光盘最大可达1.4Gb,DVD光盘最大可达30Gb,蓝光光盘最大可达128Gb。

5月17日,2024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简称“光电产业大会”)第二届光电子前沿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上,快照式光谱相机、超高带宽光强度调制器、新型压电陶瓷马达产业化等9项硬核科技成果集中发布。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发的“Pb级存储容量纳米三维光盘”,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光盘存储能力的认知。

这种被称为“超级光盘”的存储介质,最大等效容量可达1.6Pb,也就是168万Gb。这意味着,1张“超级光盘”的存储容量等同于100多万张普通CD,2张“超级光盘”就能装下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全部数字资源。

外表与普通光盘差异不大,

“超级光盘”是怎样实现超大容量存储的?

光盘记录数据的过程,就是以激光为刀在薄膜材料上“雕刻”。在有限的空间里,“雕工”越精细,光盘上的“雕刻点”就越多,可存储的数据就越多。

“超级光盘”采用一种名为AIE-DDPR的薄膜材料,这种材料具有高透明度和均匀性,可通过飞秒激光束进行光学刺激,实现纳米尺度的聚合和去活化。也就是说,“超级光盘”是使用激光进行“纳米级”精雕细琢,这与普通光盘“微米级”的“雕工”可谓天差地别。

光盘存储密度的突飞猛进,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阮昊介绍,以深度学习模型GPT为例,其背后的数据集,如总索引网页数量多达58亿,整个互联网的文本大小约为56Pb。如果使用传统硬盘存储,这些硬盘平铺的面积足有一个标准田径场大;而使用“超级光盘”替代硬盘,其占据的物理空间可被节省至一台电脑大小。

此外,为确保数据中心在恒温恒湿、防磁防尘的环境中运行,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约为2700亿千瓦时,比2座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还多。“相比传统方式,‘超级光盘’保存数据过程中的能耗几乎可以忽略,而保存寿命则长达50年到100年。”

纵观全球数据存储市场,光盘和硬盘领域一直被西方垄断。我国在大容量光存储领域取得突破,将有机会在数据存储方面实现“变道超车”。阮昊也表示,“超级光盘”的诞生,是从“0”到“1”的突破,未来实现产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一切顺利的话,大概5年,‘超级光盘’有可能跟普通用户见面。”

光谷领军企业家探馆——

光车联动、人工智能最“吸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电产业大会成果发布区,问界M9新能源汽车展示智能车载光技术。( 记者 魏铼 摄)

5月17日,光电产业大会上,烽火通信、长飞、华工科技等光谷领军企业家“追光”逛展。这些业界“大佬”最关注哪些方向?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视线,“实地”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7日,在武汉光谷举行的2024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成果发布区,众多知名企业展示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图为观众在参观光迅科技联合思科推出的1.6T OSFP-XD硅光模块。 记者 魏铼 摄

光电大佬争相“带货”

“红外夜视上的人、车、物,你们是怎么自动快速识别的?”来到探馆第一站高德红外展台,一台红外热成像的智驾系统体验车,立即吸引了烽火通信董事长曾军的目光。

“你好SIMO,帮我导航去长飞光纤。”在极越汽车展台,长飞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把智能交互系统。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爆发,“光车联动”已成光谷讨论热词,也是光谷众多企业布局的重要赛道。

“烽火通信已承建国家干线380余条、5G商用网络150余个,‘天地一张网’可极大赋能未来的智能驾驶系统。”曾军说。早在去年,烽火通信母公司中国信科集团与东风公司合作成立了二进制半导体公司,首款基于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的高端车规级芯片已流片成功。

在长飞展台,全球首推的智能汽车光纤通信解决方案备受关注。据介绍,高带宽、低损耗、低重量的光纤,有望代替传统的铜线,成为未来汽车连接各类芯片的感知、运动神经。长飞研发的专用光纤可弯曲、高抗压,令车内狭小空间的布线成为可能。

“我们与烽火通信、长飞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现在实验室有上百个项目在同时运转。”九峰山实验室首席质量运营官司马良介绍,目前实验室已构建起全球最先进的化合物半导体工艺、检测基础设施与完备服务,能强力助推相关光电芯片实现大的突破。

AI渐成生产线“主脑”

高功率芯片、单模泵浦模块、阵列激光器……来自苏州的度亘核芯,这次为大会带来一系列高端“拳头”产品,迅速成为展会吸睛亮点。

“尽管公司高功率芯片在国内市场年销过亿元,但业内高级工程师就像好厨师一样稀缺。好比同样一份清蒸武昌鱼,回了苏州就很难再吃上。”面对一众探馆大咖,企业负责人分享了他对行业发展的担忧。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未来会有更多AI‘大厨’来帮你们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让你们在哪儿都能吃上这口‘湖北美味’。”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波笑着为其解惑。

锐科激光展台业务人员介绍,该公司去年投产的黄石工厂,借助大量智能设备,仅其泵浦源自动化生产线,就能在工人数量减至二成的同时,产能提高2倍。

华工科技自研的AI智能切断线规划算法,切割精度达到了0.1毫米级别,并使得分拣效率、人工处理废料边框的效率分别提升了50%以上和40%以上,行业首创。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表示,利用这一技术的AI+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也已在全国多省落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马文俊 实习生 朱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