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带着盲人朋友躲避障碍直达目的地的导盲六足机器人、为肢体残疾人提供行走辅助的机器人、让听障人士无障碍交流的同传字幕眼镜……5月19日是第34个全国助残日,在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展会上,大批助行、助视、助听类智能化辅助器具产品亮相。记者从会上获悉,市残联辅具平台补贴目录今年将进行调整,AR字幕眼镜、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均有望纳入互联网辅具平台,残疾人朋友将会以优惠的价格买到这些辅具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展会上,一款行走的电子导盲犬“赚”足了大家的目光。只见盲人朋友戴着一个骨导耳机,手牵电子导盲犬,当遇到障碍物,“前方有障碍物请避让”的提醒会实时传到耳机里提醒主人。

记者了解到,和此前亮相的四足电子导盲犬不同,这是一款导盲六足机器人。“它有六条腿,行走时始终有三条腿支撑,更加稳定,因此也更适合于导盲伴随行走。”研发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介绍。导盲六足机器人具有视觉环境感知功能,可自主导航至目的地、动态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等功能。

现场正在展示可穿戴行走辅助装备的残疾人朋友邵海鹏,正是这款高科技辅具的受益者。2017年,一起坠落事故让邵海鹏双下肢截瘫,第二年,他开始在大艾机器人的帮助下接受康复,不久后,他还穿戴这个骨骼康复机器人用时9天,行走42.22公里,打破了“机器人行走马拉松世界纪录”。如今,下肢渐渐有反应的邵海鹏开始借助另一款可穿戴机器人进行行走康复。“没有这套辅助器具,我只能独立行走50米,穿上后能走1公里,最主要的是,它能纠正我的行走姿势,走起路来没那么难看了。”邵海鹏说,它能够智能感知实时分析使用者的步态的行为意图,通过精准控制,为使用者提供稳定、自然的行走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科技助听类的产品也人气颇高。戴上“听语者”眼镜,在不遮挡现实环境的情况下可将对方说话内容实时地显示在屏幕上。据悉,AR智能眼镜已经实现市场化运营,听障残疾人朋友在一些电商平台就能买到。

“这些高科技辅具产品,在北京市辅助器具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上约占26%。”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主任赵子龙直言,本市现有持证残疾人57万余人,残疾人康复、出行等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辅具。

他介绍,北京市辅助器具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已上线运行8年,本市户籍持证残疾人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在该平台享受申请、购买、配送辅具的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53.9万名残疾人在辅具平台注册,其中,44.6万人实际购买过辅具,申请辅具总件数111万件,产品成交总金额7.9亿元,政府补贴资金6.6亿元。

如何让这些高科技产品惠及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赵子龙表示,市残联会动态更新互联网平台上的补贴目录。“今年,我们将对补贴目录进行调整,经过对接,AR字幕眼镜、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已经达成初步调整意见,即将纳入补贴目录,今后,残疾人朋友将以优惠价格享受高科技辅助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