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醉美团队

1952年,是百废待兴又充满激情的一年。

旧世界被打破,新格局在劳动者的汗水中建立。从新工地到设施简陋的车间,从新科研院所到工艺原始的酿酒作坊,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同比增长77%;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

超高增速的背后,是多行业建设提速,满足人民迫切的生产和生活所需。

鞍钢的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先后开工,厂区人喧车鸣、灯光彻夜明亮;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下线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八一号”,汽笛开始轰鸣;上海第三制药厂的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准备国产青霉素的首次量产;汾酒厂第一次异地扩建工程开始,产能持续增加……

回望共和国的工业史,70余年后的产业格局,在这一年已经有了雏形。很多重要产业和知名企业的发展,在这一年埋下了伏笔。

中国酒业与汾酒,同样如此。

那一年,影响中国酒业发展脉络的“全国评酒会”召开,这是首次全国性酒类质量检评活动。由此,酒业拉开了“名酒时代”的序幕。

名酒之始

1952年的中国酒业,小作坊多、质量良莠不齐。

在此背景下召开全国性的评酒会,旨在树立“名酒”标杆,推动酒业发展,提高酒类质量,让人民有好酒喝。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并嘱咐一定要认真组织,严格把关,评出好酒。

任务落到了北京东郊酿造厂肩膀上。

这家工厂生产经验丰富,专业人才、检测设备、科研成果、数据积累,均是全国一流。领导此项工作的是著名酿酒专家、高级工程师朱梅,成员包括厂研究室的四位技术骨干王秋芳、辛海庭、马占文、王明爱(日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名酒分析报告》王秋芳手稿

他们不仅要评鉴送审酒样,还将首次对中国酒类进行全面科学理化分析,为行业建立标准和规范,让老百姓明明白白喝好酒。

当时,我国缺乏酒类的成品、半成品分析的统一标准方法。评委团队花了数月研究国内外资料,再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4条名酒入选标准:

一是品质优良,并符合高级酒类标准及卫生指标;

二是在国内外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民所欢迎;

三是历史悠久,已在全国有销售市场者;

四是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点,他区不能效仿者。

4个标准既考虑了品质也考虑了市场,在当时非常超前。

经过严谨的酒样检评,评委团队从103个酒样中,评选出国家名酒8个——白酒4个:茅台酒、泸州老窖特曲酒、汾酒、西凤酒;葡萄酒3个:张裕玫瑰香红葡萄酒、张裕味美思酒、张裕金奖白兰地酒;黄酒1个:绍兴鉴湖加饭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进行检验工作的王秋芳(转自1952年11月号《人民画报》)

评酒结果的公布,对酒业发展有多重意义。

规范上,初步建立中国酒类检评的科学框架体系,为酒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生产上,通过名酒为行业树立标杆,进一步提升酒质;市场上,名酒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酒业发展,奠定了今后的酒业格局。

同时,这对汾酒也是意义非凡。

一是得到更多政策支持,进入快速发展期;二是历史悠久、质量过硬、工艺先进、市场领先等优势,得到行业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品牌势能增强;三是拥有了中国四大名酒这一稀缺,且不可复制的资源。

以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为分水岭,汾酒开始家喻户晓。

此次,汾酒扛起“为人民酿好酒”的旗帜,掀起第一波“清香热”,引领了建国初期酒业的繁荣。

这是汾酒辉煌的新起点,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位,“汾老大”

第一次全国评酒会后,汾酒站上了酒业的舞台中央。

清香型白酒独特的生产工艺,决定了汾酒是真正的亲民好酒,也让其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项目,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到1953年时,汾酒厂的全年总产量已达681.15吨,是全国产能最大的酒厂。1979年突破3000吨,1986年突破10000吨,1994年突破30000吨,皆开行业先河。

而这,仅是汾酒厂引领行业的其中一个方面。

与产能并行的,是质量的稳步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轻工业部发酵所所长秦含章主持“汾酒试点”。他带领试点人员从原料开始到罐装,了解每一个步骤的生产过程及原理,对汾酒各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论证和改进创新,推动了汾酒酿造技艺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汾酒开启了“一骑绝尘”之路。

新华社在1987年曾报道,国内市场,全国每卖一斤白酒,汾酒便占半斤;出口方面,汾酒出口量占全国第一,是其他名酒出口总量之和。

自1988年起,汾酒厂连续6年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位居“全国食品饮料企业”之首。期间,还蝉联了二到五届全国评酒会的“中国名酒”称号。

“汾老大”之名,开始响彻寰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汾酒再一次发挥了引领作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推开了白酒酒企上市的大门。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汾酒厂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之“相”,那么1982年的杏花村遗址考古,就为汾酒乃至酒业提供了“本源性”思考。

彼时,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专家组成的晋中考古队,在杏花村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出土了仰韶、龙山、商周时期大量的酒器、酒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小口尖底瓮”佐证,杏花村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开始酿酒,把中华文明的酿酒史大大提前,也让汾酒有了“中国酒魂”的美誉。

从1952到1994年,汾酒矢志不移地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好酒,并引领了清香品类的崛起、助推了白酒行业的前进。此后,汾酒始终保持亲民本色,率领清香品类不断蓄势,等待新的时机,开启新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