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孟超

在央视2018年7月14日播出的《朗读者》节目中,一位96岁的老军医,不仅让董卿泪如雨下,更让很多人看后泪奔!这名老军医叫吴孟超。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因为家境贫寒,3岁时,其父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5岁那年,他跟着妈妈去投奔父亲。在那里,小孟超很快就学会了帮家里干活。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认字、读书。”吴孟超说。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期间、其成绩总是数一数二。正是那段时间,让吴孟超把割胶刀玩得飞舞。后来,他曾诙谐地表示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通过爱国人士陈嘉庚捐给了延安,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他们竟然收到了朱老总、毛先生发来的感谢电。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吴孟超心里,成为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孟超

青年吴孟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吴孟超
初中毕业时的吴孟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中毕业时的吴孟超

于是,在1940年春天,吴孟超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他们一路车船颠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昆明入境。到云南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延安,吴孟超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读书。

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1914.12.6-2008.6.14)的学生。1949年,他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上外科军医,再此拜师裘法祖教授。

1958年,他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并在裘法祖教授的建议下,成立了旨在攻克肝脏外科的“三人研究小组”。此后,吴孟超在肝脏外科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成为我国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第一刀”。

近70年来,吴老共施行肝脏手术16000余例,早期肝癌病人的术后五年生存率达到70%以上。他医术高、医德更高,给医生定不少规矩: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核磁共振;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如果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

吴孟超向主席铜像献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孟超向主席铜像献花
吴孟超与妻子吴佩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孟超与妻子吴佩煜
吴孟超全家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孟超全家福

吴老最反对用缝合器械给病人缝针。他说: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农村孩子几年学费!我主张用手缝线,分文不要!1997年,吴孟超将个人积蓄30万元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2006年,他又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在吴老心中,最敬佩的是毛主席,毛主席一直是他“心中的红太阳”。在2016年、中共成立95周年之际,吴孟超院士不远千里来到韶山,缅怀伟大领袖。尽管当天瓢泼大雨,但是吴孟超院士仍然坚持要到主席铜像前献花篮。他说“今年正好是我入党60周年,我一定要来看看”。

随行的人员说,当吴孟超院士面对毛主席铜像站立时,那清澈却又无比坚定的眼神,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永恒的信念。如去想:这里所说的信念应该就是一个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了吧!

2021年5月22日,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愿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