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随着国共两党之间三大战役的落幕,蒋介石赖以维系统治的几百万国民党陆军,悉数被解放军歼灭,两军之间的差距从解放战争初期不可逾越的鸿沟,到后来解放军几乎完全占据主动一边倒的优势,仅仅只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

这五个月里,毛主席和蒋介石轮番出招,在东北、锦州、徐州、平津等地你来我往的进行军事部署和战略方针调整,持续调动着整个中国的战争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在整体长达4年左右的战略进程结束后,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蒋介石不得已,只能宣告自己“引退”后败逃台湾,此生未能再踏上大陆一步。

但令人奇怪的是,蒋介石在退守台湾的前几年,一直都叫嚣着要反攻大陆。这一点其实听起来很荒谬,几百万的部队都输了,更别说蒋介石当时已经快要山穷水尽,他手上还能捏着多少部队支撑着他的这些狂言妄语呢?

留有余地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这一举动,在他自己看来,是类似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暂时让步,他似乎仍旧没有认清自己的定位,仍然盲目的认为自己可以反攻大陆,自金门、厦门两地一路北伐,结各地旧部,复中华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蒋介石的这种想法,再结合当时的中国现状来看,其实只有一种判断: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可笑。

蒋介石在退守台湾以前,其实也不是完全的放弃大陆地区了,他给汤恩伯留下了两个兵团和几个军的兵力,让他死守厦门和金门这两处要塞,以作为国民党军将来反攻大陆的桥头堡,同时,也是寄希望于汤恩伯能成为新中国的一块痼疾,像钉子一样钉死在广州。

蒋介石认为,金门与厦门两地互为唇齿,且易守难攻,又有汤恩伯的大军驻守,如此一来可倚仗台湾一省保东南一隅。但他错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汤恩伯与其手下部队的战斗力,一个是解放军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恩伯

1949年9月19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所属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下达了发动漳厦战役的命令。一个月后,叶飞率部突破了汤恩伯的防线,此战我军牺牲了1000余名烈士,歼敌4万多人,把蒋介石留在大陆最后的钉子也连根拔起。

至此,蒋介石意图利用金门、厦门两地作为反攻大陆桥头堡的计划彻底破产,蒋介石之后只能与大陆隔海相望,再无出兵的可能。而这一局面,可以说都是他长年以来亲手造成的。

在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一方基本占据着绝对优势,国共双方之间的优劣对比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飞

第一点是最直观的,人数方面的优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作为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所斩获的战果自然也是最多的,再加上中华民国政府是国家意义上,中国地区唯一的国家机器。

所以他的征兵和人力资源调动都是名正言顺的,这也造成了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之间难以逾越的“天堑”。

至1946年6月26日为止,国民党一方拥有大约200万人的陆军部队,156万多人的特种部队、海军、空军、后方机关以及军校成员,此外,还有74万人左右的非正规军。满打满算,国民党此时能动员的兵力大概有43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共产党一方就很惨淡了,这还要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说起。抗战初期,共产党下辖的部队只有两支,分别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大约是4万人和1万人。这两支部队经过八年抗战,总人数分别达到了接近100万和31万左右。

这个拉队伍的速度在国民党眼里已经十分可怕了,因为他们一没基数、二没政策,就算里面的大多数人都是无依无靠的农民,这个扩充队伍的速度也很夸张。

而且新四军在1941年还经历了皖南事变,伤到了元气,不然按照保守估计,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总兵力得有150万左右,而非127万的总兵力,这一切还是来源于招兵买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军队之间的兵力对比大约是3.4:1。看上去虽然没有很大,但实际上,再算上其他因素,这个差距可以说能让国民党立于不败之地,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国民党一方过于精良的各式武器装备。

人心所向

可以说,国民党军队初期那么大的优势,就算人数上并没有特别压倒性,光凭国力打持久战,解放军也一定吃不消。所以毛主席说过“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是十分有远见和现实依据的金玉良言。

打仗光有了人其实是不够的,你还得有其他方面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武器装备,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古代的诸多谋反案例、起义案例中得到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宫墙之内的政变来说,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控制政令的上达下至,确保自己政权的唯一性与合法性,另一个就是控制武库。

武库,顾名思义就是存放武器的地方,有了武器和铠甲,军队才有战斗力,这句话放在近现代战争中也是一样。大刀长矛再厉害,也不如冲锋枪直接扫一梭子来得快。

而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军队之间的武器装备差距还真就这么大,这也是国共双方优劣对比的第二点:武器装备上的劣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接收了100万日军的武器装备,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战斗力补充了。除此之外,美国方面还给蒋介石送来了诸多军事援助,什么枪支弹药、火炮坦克自不必说,主要还是海、空军相关的装备,舰艇、飞机等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些东西都还比较次要,因为抗战期间我们也没少挨小鬼子们的轰炸,国民党的大炮对于我们来说是换汤不换药。

美国人真正给蒋介石帮了大忙的地方,是派出了珍贵的海、空运输力量,将50多万的国民党军队直接空运到了东北的内战前线。这其实帮助蒋介石省下了一大笔运输成本和大量的运输风险,给我军初期的整体战略部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再者,国民党占据着国内绝大部分的重工业基地和军工厂,其武器装备的供应水平和数量,跟共产党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共产党军队的装备来源,除了抗战时期每年国民政府定期的配给、以及解放区自身建设的一些兵工厂以外,就是靠缴获日伪军,以及一些山贼土匪之类的人员得来的。

而这些装备里,日军的暂且不谈,大部分伪军都是日本人拿来当炮灰的,装备肯定没那么好,更别提什么火炮坦克之类的重武器了,飞机舰艇那更是天方夜谭。唯一比较好的一点就是,虽然我们没用过,但是我们炸过不少,所以也算有一些应对的经验。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国共两党之间占据区域的对比。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着我国76%的土地面积和71%的人口,土地和人口就是国力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来举例子,司马一族最终能在夺取曹魏政权之后,轻而易举的扫蜀灭吴,正是因为曹魏此前据天下大半,蜀吴加在一起不过二州之地,并且当时对于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开发还不像现在这样全面,大量的人口、富裕的土地,基本都在北方。

所以蜀吴联盟破裂并且开战的一瞬间,曹魏的胜利就已经是时间问题了。这个思想套用到解放战争的局势下也同样适用,还是那句话,国家机器在国民党手里,这就是无可逾越的“天堑”。

之所以最终我党能击败国民党的反动势力,将中国大陆基本统一,靠的还是古往今来一切开国团队的共有优势——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不聊生

自古以来,违背人民集体意志的统治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蒋介石也只能算是他们其中的一员罢了,算不得什么新鲜的事情。

蒋介石从大陆离开时,裹挟了大约300万人跟他一起去了台湾,这些人中间一部分是军队,一部分是平民。

从后来1965年,蒋介石跟毛主席提出返回大陆的要求里可以看出,蒋介石说自己手上有四个陆军整编师,也就是4万人左右,这部分人应该全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嫡系部队成员,刚到台湾不久这部分人应该更多,但保守估计不会超过1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因为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手上依然还有60万人左右的部队,但只有嫡系部队得到了比较好的待遇,并且军费的开支因为经济原因也在逐年减少,这么一来二去,其实大部分的国民党军队到后来都被蒋介石拉去干了苦劳力。

在这个基础上,蒋介石给他们的待遇也很差,不仅生活水准低下,吃不饱穿不暖,还禁止他们在当地结婚。在蒋介石眼里,因为女性数量相对男性来说不足,怎么还能分配给这些身份不够高的士兵呢?

所以很多被蒋介石带上岛的国民党士兵,终其一生也没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留给他们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劳作和暗无天日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个名叫姜文标的人,他曾经是被国民党抓去台湾的士兵之一。据他所言,1949年时,他也才13岁,在老家浙江岱山念书。和同学在回家路上的时候被国民党的士兵抓走,通过了例行的健康检查后,就被送上了去往台湾的船。

令人咂舌的是,国民党利用这种办法抓走了将近100多万平民,也就是说,当时蒋介石带去台湾的300万人里,有三分之一都是被强制的,这种行为和抗战期间日军抓壮丁的行为倒是大同小异,唯一判断出来的东西就是蒋介石真的很急。

在台湾的日子里,姜文标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家乡,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直到30多年后,姜文标成为了“台湾老兵返乡运动”的一员,在跟他一样的同僚通力合作与积极倡导下,他们这些当年被国民党抓走的“壮丁”才得以回到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姜文标也见到了阔别许久的母亲,但再见时,姜文标的母亲已然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她甚至不敢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儿子回到自己的身边。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蒋介石显然不太明白这些,或者说他装着自己不明白这些,他只关心他自己。

对于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时手里剩的兵力,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