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遗憾的是,那么多人对经济现象如此无知,用自己的喜好去砸别人的饭碗;他们对人生里的一点乐趣毫不在意,宁愿生活在贫瘠里。

撰文丨青柳

近日,山东菏泽网红郭有才凭着一首老歌翻唱引发大量关注。某短视频平台上,郭有才的粉丝已经接近1200万,从5月初到5月18日这十几天,每天的直播观看人数都超过100万。

郭有才不仅自己火了,而且带火了山东菏泽,把菏泽南站变成了知名景点。这也让菏泽喜出望外。

为迎接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客人,菏泽火速反应,直接把沥青车开到了菏泽南站,火速修缮路面,保障大家的出行体验,甚至让运营商在南站紧急施工,改善通信网络以方便网红直播。

这也让很多人焦虑,网上骂声不少,部分典型骂声如下:国家发展难道需要网红来支撑吗?读书还有用吗?追捧一个网红合适吗?一个城市发展寄托于网红合适吗?这样疯狂追捧网红,让踏实奋斗的企业与青年,还会安心做科研与实体吗……

这些评论画风很熟悉,也很无聊。那些人有这功夫在网上喷,怎么不去做科研呢?

01

01

特地去了解了一下,郭有才的故事颇为励志。

郭有才,原名郭壮,1999年出生,在菏泽乡村长大。10岁时,母亲不幸离世,父亲组建新家庭后,他由姥姥和三姨共同抚养。

郭有才13岁时辍学,做过汽修工,做过洗浴店前台,虽然生活清贫,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自学了吉他。如今,他白天直播,晚上和女友经营一家烧烤摊。

其实,看看郭有才的履历,就知道“大家都去当网红了”这种指责有多么荒唐。

网红好当吗?这种生活困顿你去试试?实在是看不明白,一个努力改变命运的人,为什么配不上泼天的流量?有什么可指责的?

至于什么“读书不如当网红”“以后没人读书了”,纯属非常典型的以偏概全!学生不读书了?你当几百万考研考公的年轻人不存在呢?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那些批判郭有才的网友,他们大概有三个特征——地域特征、年龄特征和头像特征。

这些网友所在地域,大多是财政转移支付的接受地区,对经济多元缺乏理解和想象;年龄特征,大多可从一些四字成语的网名看出来;头像大多都是风景、花卉之类。

当然,这是跟大家开个玩笑,但不少网友对郭有才的批判确实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又很常见的胡搅蛮缠,不讲事实、上纲上线、逻辑滑坡、过度联想等。

有业界人士专门研究了郭有才这个账号,认为“他的唱功加上口才、体力和情商,绝对是盖过全网80%的人”。

比如,他在直播现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打伞时说,“我这个农村孩子出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烈日,你看现场的哥哥姐姐们很多人都没有打伞,所以没有关系,大家不用心疼我”;再比如,他还会在直播时劝说粉丝“不要花钱打赏我,只需要点上一个免费的小心心就行”。

对郭有才的批评其实没有多少理性反驳的价值。令人遗憾的是,那么多人对经济现象如此无知,用自己的喜好去砸别人的饭碗;他们对人生里的一点乐趣毫不在意,宁愿生活在精神贫瘠里。

02

02

这两天菏泽南站确实很热闹,大概只能用“群魔乱舞”来形容。

看一眼视频就知道,郭有才已经算是一本正经的了,其他各路网红那是奇葩迭出。

那些蹭流量的网红肯定让一些人不喜欢。说实话,我也欣赏不了,看了两个视频直感头疼,打开十来秒就关了。

按常理来说,你不喜欢你别看就行,有什么必要去呼吁“管管”、去砸别人的饭碗?这些网红没有粉丝吗?他们没有看表演的权利吗?他们的需求就不值得正视吗?屏幕一滑就可以不看,这些网红影响到你什么了?

经济学上有个“分散知识”的概念,即每个人的所知都是有限的,也是独家的,你只能根据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信息做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人——是任何人,都不可能从“网红太火”中推导出过长的逻辑链条,比如学生都想着当网红、没人搞经济搞科研了、国家的未来怎么办云云。

这就是“分散知识”的概念,你不可能想到网红经济的下游辐射到什么地方,可能就是一个备受论文煎熬、打开视频平台想找点乐子的科研人员,而网红自己也不会知道。

这也是为什么看待经济现象,要稍微收起点想象力,尊重一下市场形成的自发秩序。

其实所有对网红展开道德评价的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一句:网红这么香,你为什么不当?如果网红让你痛心疾首,你为什么不去搞科研?

因为你的“分散知识”,决定了你既不懂网红也不懂科研,你没法参与到这两个领域。同样的,很多人经历了苦读,最后都跑去当网红,也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分散知识”决定了他们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分工。

因为不懂,因为看了不爽,就要推导出“毁了国家”,要把别人的饭碗砸掉,实在没有比这更自负也更残酷的了。

在刷菏泽相关视频时,我看到一个似乎是有侏儒症的网红。我就不解了,人家混口饭吃容易吗?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对生理条件没太高要求的行业,就因为你不喜欢,所以要让人失业?

03

03

这次表现比较亮眼的,其实是菏泽当地,对郭有才表达了大大方方的支持:先是在一个官方通知里,特地提到郭有才表演改了地方,然后又迅速整备菏泽南站相关设施,为蜂拥而至的各地网红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服务。

当然,菏泽这么做肯定有经济考量,隔壁的淄博火了,开封靠“王婆”也火了,自己为什么不能靠郭有才火呢?

网红确实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披露的直播行业最新数据:目前有超过1.5亿个网络直播账号、超10亿个内容创作者账号,他们创造了近2000亿元市场营收、带动就业机会超1亿个。

而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其经济价值还包括文旅、住宿、消费等。这也是为什么菏泽对郭有才们如此善意及善待的原因——他们能真真切切带来经济收益。

这才是一种现代生活的经济理性,机构和个人的行事逻辑,都围绕着经济收益来。社会运转本应如此,网红经济没有什么不堪、低人一等的,只要它不逾越法规底线、能带来收益,就值得被重视。

这当然不是说可以放任自流。当菏泽南站“群魔乱舞”变成扰民事件时,当地回应“已成立专班整治,周边环境已有提升”;菏泽南站20日也发布公告:

鉴于2024年5-7月份春季高考、夏季高考、中考等考试比较集中,且菏泽南站附近学校设有考点。为给广大考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考试环境,菏泽南站将不再举办各类文娱活动。

只要网红守住底线,网红经济会带来一种正向循环:网红表演、粉丝打赏、地方支持——非常好,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金钱或劳力,去参与一种产业,有投入就有回报。

至于那些一分钱不出也一分利不得、道德感爆棚的网民,关你们什么事呢?

当然,要说毫无关系也不可能。毕竟,很多人的工资福利、退休金等,都和地方财政有莫大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担心没人搞科研,还不如担心身边更现实的事;与其痛心疾首,还不如希望这些网红能更好拉动经济。

04

04

有一些人的心态很奇怪,既羡慕网红又仇视网红。

追根究底,这可能是一种仇富心理,毕竟网红作为一种当前很具活力的业态,依然保持着极强的造富能力,大概让很多人感受到心理落差。

不过,这种凡事盯头部的心态并不好。头部主播当然来钱极快,但网红整体也没什么特别的,据统计,在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月收入5000元以下占比95.2%,大部分网红其实没有激起一点水花。

大家还是该把心态放平一点,只盯着赚大钱的那5%网红,该有多心累啊?!对自己孩子都不指望Ta能一直考班里前三,为什么觉得在千百万人的主播行业,人人都能卷到头部、轻易赚大钱?

还是那句话,你不服可以自己去试试。

而且对网红的“鄙夷”里——当然是一种刻意塑造的态度,他们对网红的财富还是很艳羡的,潜藏着一种更加令人焦虑的心态——对娱乐根本上的否定。

有些人动辄就把网红和科研、工作、种地等,人为对立起来,认为网红毫无价值。事实上,深层原因是他们认为娱乐无价值,人不应该有纯粹的快乐——没有任何目的和深意的那种单纯的搞笑、好玩。

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网红最大的价值,他们带来了一种非常奢侈的东西——快乐。女生找男朋友,还要求男生幽默,能让自己快乐。为什么到了集体层面,对快乐却如此不屑?

在他们眼里,人的价值似乎必须是无穷无尽的劳作,不配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这类想法真是令人遗憾,人到底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那么努力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个社会的认知,如果充斥着对纯粹快乐的否定,那会很可怕。

相比于那些炮轰声音,我倒希望郭有才这样的网红多一点,哪怕他们的内容(表演)不那么精致、无需用户太多思考、不那么有营养有深度,我也依然觉得,那才是有温度的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