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中国南方,扼珠江与南海之间的交通咽喉,是中国大陆通向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乃至欧洲和非洲的“南大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岭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汉代早期,南越王一度成为广州地区的统治者,今天,“南越王滨城避暑之旅”正式开启……

5月18日,由大连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帝国南疆——南越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展”在大连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南越世家”“古国芳华”“文王风雅”“丝路序章”四个单元,通过170件/套稀世珍品,从南越文王墓及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成果,管窥两千多年前开放多元的南越文明,揭秘承秦启汉的王国往事,展示南越国独具特色的岭南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将岭南纳入版图,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县令。秦末中原战乱,赵佗趁机在广州成立了南越国,后来成为大汉王朝的藩属国,这一时期,由于南越国统治较为稳定,促使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时期,岭南地区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岭南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广州迅速崛起,成为海内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和繁华的大都会,也成为秦汉帝国南域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南越国当年的繁荣的王城、恢宏的王陵,就此隐入历史的尘嚣。直到1983年,广州象岗现惊世古墓,神秘王陵揭开南越国尘封的历史。伴随象岗南越王墓的发掘,更多南越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岗南越王墓从未被盗扰,完整地将两千年前的文化信息展示给今人。作为岭南发现的墓主身份最高、规模最大、文物最丰富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套,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帝印”“赵眜”玉印等玺印成为解开墓主人身份之谜的钥匙。

墓道和藏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道和藏椁

根据墓内出土句鑃上“文帝九年乐府工造”的铭文,结合《史记》《汉书》关于南越国的记载,可以确认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王,也就是曾僭称文帝的赵眜。

“文帝行玺”金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帝行玺”金印

金印在墓主胸部发现。印台长3.1厘米,宽3.1厘米,高0.6厘米,通纽高1.8厘米,重148.5克。印面有田字界格,阴刻篆书“文帝行玺”四字,书体工整,刚健有力,是南越文王的官印。

方形铜烤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形铜烤炉

同时随着丝缕玉衣、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的出土,今人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南越王丧葬礼制的繁缛奢华,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广州地区以致整个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汉、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金钩扣玉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钩扣玉龙

金钩扣玉龙出土自墓主右肩部,整体由一条青玉雕镂的玉龙和一个金质的虎头带钩组合而成,形成一幅猛虎噬咬巨龙尾巴的龙虎争斗的生动图景。

玉龙长11.5厘米,厚0.5厘米。金钩长5.9厘米,最宽处2.6厘米,重100克。金钩扣玉龙通长14.4厘米。

漆杯金座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漆杯金座足

南越王墓的发现大为丰富了南越国的物证史料,填补了南越国经济、文化、丧葬习俗方面的空白,为南越国史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跨越两千年,南越古国终于抖落尘埃,以更为清晰的面目向我们走来……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