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会现场。黄曦摄

人民网南宁5月22日电 (冯肖慧、实习生黄曦)5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据悉,近年来,广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绩斐然,推进渔业优质高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渔业产能不断提升。2021年以来,广西筹集财政资金35.6亿元,大力推进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建设,推动渔业产量三年平均增速达3.1%,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202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377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51.54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3.51%,全区海洋渔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3.7%。设施渔业发展卓有成效,累计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2.13万个、规模排全国第一,桁架类大型养殖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标准箱4190口。近江牡蛎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金鲳鱼全国第二,罗非鱼全国第三,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广西积极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园等11个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并投入使用,具备生鲜食品年均20万吨储藏加工能力,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大型冷链物流基地的空白。培育了20个水产类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了一批“三江稻田鲤鱼”“钦州大蚝”“防城港金鲳鱼”等“桂字号”品牌。

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广西已建成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场20家,活体分库15个,收集保存特色种质资源7.13万个活体。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水产良种场35家;成功培育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罗非鱼“壮罗1号”、熊本牡蛎“华海1号”3个国审新品种,以及一批广西特色土著鱼类新品系。

绿色生态发展跃新台阶。广西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广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累计创建60个国家级骨干基地、35个自治区级骨干基地,养殖尾水监测实现全覆盖。创建1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造及投放人工鱼礁礁体43.84万空立方米,涉及海域总面积约16779公顷,人工鱼礁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约6320公顷;在海洋牧场示范区及周边海域共放流各类海洋水生生物苗种24.95亿单位。在全国率先实行内陆水域全面禁渔制度,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资源养护得到持续改善。

联农带农富农作用显著。2023年广西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99元。全区发展冬闲田养殖小龙虾面积约15万亩,小龙虾产量约3万吨,带动农户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冬闲田变为增收田。柳州螺蛳粉产业创造超3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2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近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