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许多人而言,银行工作一直被视为一份理想职业,不仅工作体面,更因其较高的收入水平而备受瞩目,甚至被誉为“金饭碗”。然而,近日来,一些媒体纷纷指出,曾一度风光无限的银行业,如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降薪、缩减开支、过紧日子等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关于银行业的报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网络平台上,银行员工们也频频吐槽“降薪”。有银行员工表示:“去年我们的绩效就已经被砍去了四成,本以为今年能有所好转,却不料今年竟然在去年已经大打折扣的基础上,再次缩减了三成。仔细一算,这简直是前年绩效的4.2折,降幅之大,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究竟发生了什么?连银行都要过紧日子了?

随着四十二家A股上市银行年报的纷纷披露,一场关于银行薪酬的深入剖析正式拉开帷幕。那么,银行的薪酬是否真的如同部分员工所描述的那样,出现了“打骨折”的惨淡景象呢?随着上市银行年报陆续披露,薪酬数据有了更直观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显示,2023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工资薪酬总额超万亿元,总人数超260万人,人均薪酬水平约为40万元。但这是极少数人的薪资水平。

对于大多数普通银行员工而言,他们的薪酬并没有像上述高收入者那样亮眼。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在42家A股上市的银行中,接近半数的银行人均薪酬出现了同比下降的趋势。其中有10家银行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人均薪酬下滑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对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不断加强,不少银行纷纷采取了“反向讨薪”的措施。这一举措的实质,是银行对过去因不当行为或失误而发放的不合理薪酬进行追回,旨在进一步规范银行员工的职业操守,确保薪酬发放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从去年公开的信息来看,多家银行在薪酬追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渤海银行在2022年对370人的绩效薪酬进行了追索扣回,总计金额高达1760万元。九江银行追回了163万元的薪酬,山西地区五家城商行在合并重组期间,更是对61名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了薪酬追索扣回,总计金额高达3359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降薪成潮流,银行金饭碗还好吗?

众所周知,银行业降薪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逻辑与行业动态。这一趋势的核心原因,无疑与当前银行业业绩的不景气紧密相连,而具体到其内在逻辑,则主要是源于净息差收入的持续降低。

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向来是建立在存贷款业务之上的。简而言之,便是依赖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来获取收益。这种模式下,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并支付相应的利息,然后利用这些资金发放贷款并收取更高的利息,从而赚取差价。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一盈利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货币政策宽松是导致银行贷款利率走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降息措施,使得市场上的资金成本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也不得不降低贷款利率,以吸引更多的借款者。

与此同时,市场利率的下行也给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随着市场利率的降低,银行通过持有债券等资产获得的收益也在逐渐减少。这使得银行在维持正常运营的同时,更加依赖存贷款业务来保持收益的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对银行的盈利模式产生了影响。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行了限制。这使得银行在贷款定价上失去了部分自主权,进一步压缩了利差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为了吸引和留住客户,不得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存款利率。然而,这无疑会增加银行的负债端成本,使得原本就不景气的净息差收入进一步降低。因此,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银行业不得不采取降薪等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以保持业务的稳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储蓄倾向的变化,也是影响银行收入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投资回报预期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居民和企业普遍展现出了更为谨慎的财务态度,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以储蓄的形式存放于银行,而非冒险投入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

这一趋势的直接结果便是银行存款规模的大幅攀升,看似为银行提供了更为充裕的资金来源。但若这些资金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尤其是无法转化为收益较高的贷款投放,那么银行的付息成本便会随之攀升,从而对其整体盈利能力构成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银行从业人员,不仅要应对来自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还要应对内部业绩考核的严苛要求。为了在这个行业中立足,许多员工不得不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提升业务水平。因此,银行金饭碗的时代已然发生了变化。对于从业者来说,如何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并不断发展壮大,可能是每个银行人必须要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问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