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少不了,且方方面面都要依赖的呢?我们常说中华几千年文化渊源流长,那么在这样博大的文化底蕴中,又有什么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毫无疑问,汉字。
关于这一发明的伟大之处,不用多说大家也很明白,它把所有华夏子孙仅仅串联在一起,让千年以来我们始终怀有巨大的认同感。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有人对汉字作出了哪怕些许改动,那么影响的就是全体中国人,也肯定会引来如潮般的争议。
有什么改动?简化。
在1956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由此,曾经用了很多很多年的繁体字一下被丢掉,我们一直使用到今天的简体字登上了舞台,乃至于到了现在,很多人已经只认得简体字了。
当然,这种改革可不是那么轻松的,在近些年来,都还有不少"废简复繁"的声音在发出质疑,这让大家难免会疑惑,到底是简体字好还是繁体字好呢?
其实这个问题绝不能用哪个好一概而论,其中的情况相当复杂,我们要搞清楚很多问题,新中国为什么要这么做?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至今还在用繁体字,这又是为什么?而不属于中国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大肆流行简体字,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许多人在激烈地讨论文字改革的时候,或许甚至都不清楚,这种汉字的改革,其实早在清末便逐渐开始了。
1906年前后,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许多知名的学者便首次发起了对改变汉字的要求,要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的态度可是相当火爆,许多人干脆提倡直接废除汉字,用其他文明的语言,比如世界通用的英语。
为什么?因为当时许多人都在找救国的道路,其中一部分就认为,中国落后,其实语言、文字的落后也有很大关系。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钱玄同、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大腕纷纷上阵,火力全开地唇枪舌战,有人说要废除汉字,有人说要改良汉字,有人说现在改良、以后废除,吵得不可开交。
到了1935年,国民政府官方就直接发布文件,表示以后全国都要开始用简体字了,包括中小学生的课本,不过以他们朝令夕改的尿性,到了一年后就又停止了这项改革。
那么新中国是怎么着手的呢?其实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早在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时候,中共领导下的很多革命根据地就已经在搞新文字运动了,一开始大家也没有经验,只能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推行一种“拉丁化新文字”。
但在实际中,他们却发现,这种新文字并不好用,反而是简体字在农民大众里很受欢迎,而且传播得很快,很快就走向了全国,被大家称作“解放字”。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到了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汉字改革也正式被摆上了国家的议程,准备彻底解决这件从清末以来纷争不断,但始终没有完成的大事。
当许多顶尖的文字、语言专家汇聚一堂时,把汉字改一改,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全国认同这样去改,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改。
这是不容易的,很显然,直到现在,有些人还没明白过来。
其实最关键的大概只有三点:
一、扫盲。1949 年时,全国约 5.5 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 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在 95% 以上,几乎堪称全员文盲,想要国家强大发展,老百姓都目不识丁肯定不行,而一门更加轻便简洁的文字,对扫盲工作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二、打破阶层。要知道,繁体字用了几千年,但在以前,跟老百姓却毫无关系,那都是少数人的工具,而劳苦大众呢?他们却不配拥有自己的文字吗?
三、自然变化。汉字的发展是一直在持续的,从甲骨文到秦篆再到汉隶,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为什么变化?肯定不是无中生有,都是根据当下人们的需求来的嘛。
而这种变化也有规律——由繁入简,现在我们看一些繁体字或许还看得懂,但你要是再往前,看一些更古早的文字,恐怕是一个也不认得,这和后人看待繁体字岂不是相同的?
而且说起来容易,实际上,为了简化汉字,“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杰出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从1949年开始,便率领一大批团队开始了日以继夜的筹备工作,历尽了千辛万苦,到了1952年才端出了《常用字简化表草案》,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审后开始向全国推行。
中国人都念旧,也很看重传承,所以把对汉字动手,那免不得要小心翼翼,为此,中央还向全体民众表示,可以讨论、可以提意见、可以指正,这一下全国20多万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辩论,雪花般的信件飞向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综合了各方的建议之后,从1952年开始,国家又对《汉字简化方案》作出了很多次修改,乃至于到了1986年还又重新更正了一次。
如果要问汉字简化的目的、必要性?可以看一看如今的我们和百年前那些大字不识穷的穷苦老百姓的差别,就能理解其重要了。
当然,有人会说,那不是经济发展了吗?国家变好了吗?其实,国家变得再好,如果底层人民始终毫无文化,那么终究只会沦为牛马一样的工具。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那为何时至今日,在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三个地方,仍然在持续使用繁体字呢?这其实是有特殊原因的。
在新中国大力推行简体字改革的时候,香港还属于英国政府统治之下、澳门还处于葡萄牙政府管理之中,而台湾则被国民党余党盘踞,总而言之,都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管制外,所以政令自然就无法达到。
正因如此,这三个地方并没有如大陆一样使用简体字,而后来港澳回归之后,由于和大陆之间存在差异,为了照顾少数同胞,正如“一国两制”的方针一样,我们也让这两处的同胞继续使用着他们习惯的繁体字。
而台湾省则颇有意思,原本由繁入简是大势所趋,国民党政府也准备推行简体字,但老蒋此人一向心胸狭隘,他发现大陆已经率先完成了计划后,自己就非要反着来,如此也保留了繁体。
说完港澳台,再说到两个特别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在这两个国家内,汉字也是非常普及的。
在新加坡,英文是必修的,而学生们还要在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中任选一门来学习,而马来西亚则有诸多中文学校,而且从说到写,华语都大面积覆盖。
同时,他们说的是普通话,写的则是简体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从表面上来看,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这两个国家当地都生活着大量的华人,二是这两个国家都属于南洋,和中国很近。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许多方言那真是“十里不同音”,有些村与村之间的方言都截然不同,而新加坡、马来的许多华人大都是从东南沿海过去的,所以他们需要一个能彼此流畅沟通的“标准”。
先说马来西亚,要知道,最早的时候,在这个国家里,华人也是颇受打压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强大、抗争,我们是否要抱团?而想要抱团是不是我们至少得嘴里说的是一种语言?
于是普通话便成为了大家的通用语并且传播开来,一开始,当地马来人、伊斯兰教甚至政府等势力都在打压着华人的发展,许多民族斗士挺身而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了许多华语学校。
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下,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接受汉语教育,不至于忘记祖国、祖宗,便利的简体字也就深得青睐,成为了通用文字。
接着再说新加坡,新加坡的情况其实截然不同,这个国家最早的时候有非常非常多的华人,乃至于比例达到了整体人数的70%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新加坡几乎要被华人占领了,当地政府肯定不能接受这样的情况,而且当时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对新中国并不友好,于是新加坡政府便不断打压华语教育,提倡大家一起说英语。
但随着后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新加坡又重新燃起了汉语教育的热潮,在上个世界70年代,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华人李光耀还发起了浩浩荡荡的“讲华语运动”,他干脆直接把大陆的简体字照搬了过来,作为模板。
不过毕竟时间过了很久,所以在新加坡的华人对汉语并没有那么热情,在他们实行的双语教育中,更多的还是偏向于英语教育,不像马来西亚汉语普及度那么高,而且马来的华人是的确是将汉语当作自己母语来看待的。
综上所述,可能有些人还是会问,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是繁体字好,还是简体字好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该这样问,因为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至今,文字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符号、载体,但根本还是在我们自身,就像一本好书,无论是用哪种语言记录下来,都是好书,而反之亦然。
就像在清朝末年时,为何很多保守派极力推崇繁体、反对简体呢?因为他们自己是上层阶级,或是生于富贵之家、或是出身书香门第,他们口口声声说繁体字如何优美、如何有内涵,但却始终看不到那些贫穷、无知、受压迫的老百姓。
任何一门文字、语言,如果不能为大众服务,那绝不是值得称道的。
还有些人认为,既然当初是迫不得已,那现在国民文化水平也已经很高了,为什么不把繁体字重新改回来呢?
要知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使用简体的人都是占绝大多数的,现在贸然更改,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实在属于一种倒退。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也从来没有禁止使用繁体字,我们同样不能遗忘这种古老的文字,它的确在书法等方面更优美,在考证古籍方面更重要,我们也要对它保持尊重。
文字是不会比人的地位更高的,文字不断变化发展的前提其实就是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尊重、保留、向前,这是一条单行道,就像我们现在仍然能体会汉服、古甲、唐诗宋词之美一样,但却不可能回到那样落后的年代去。
对于好的东西,我们值得欣赏、留存,但人的眼光,却始终是要向前看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