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独伊”,饱含了父母对她最深切真挚的承诺:这一辈子,你将是我们唯一的女儿。

她就是瞿独伊。

瞿独伊原本名叫“沈晓光”,是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孩子。但在她年幼时,两人离婚,杨之华带着懵懂不知事的沈晓光再嫁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瞿秋白,使得“沈晓光”从此更名“瞿独伊”。

瞿秋白从未因为瞿独伊不是他的亲生女儿而忽视对她的照顾和疼爱,相反,他似乎比瞿独伊的生父,对瞿独伊更好、更贴心,让瞿独伊心甘情愿喊了他一辈子“好爸爸”。

在上海的时日里,瞿秋白常常手把手教导瞿独伊写作、画画,耐心叮嘱女儿,日后一定要当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瞿独伊谨记“好爸爸”的嘱咐,一生未曾违背分毫。

1928年,杨之华带着女儿,冒着巨大生命危险,掩护党的六大代表们顺利通过中苏边境,和提前抵达莫斯科的瞿秋白会合团聚。而瞿独伊也由此成为到过莫斯科郊外六大驻地人员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她的革命生涯,从此刻开始转动。

2年后,瞿秋白与杨之华接到组织命令,准备回归华夏。他们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仍比较严重,带着孩子进行地下工作特别不方便,于是忍痛把瞿独伊留在了莫斯科。

但谁都没有料到的是,这将是瞿秋白和瞿独伊的诀别。

1935年,瞿秋白被捕入狱。面对死亡,他无所畏惧,唯独放心不下的,即是远在苏联的瞿独伊。

瞿秋白在牢里给瞿独伊写了最后一封信,信是写在明信片上的,署名为“好爸爸”。瞿秋白告诉瞿独伊:你要听先生的话,听妈妈的话,要和同学要好……我的好独伊,乖乖的小独伊……

瞿独伊把“好爸爸”的话一字不差记在心底,直到生命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依照组织决定,20岁的瞿独伊和母亲等人从苏联启程,转道新疆,回到中国。随后,瞿独伊等人遭到盛世才的逮捕,不幸入狱。

那时,瞿独伊是孩子们的大姐姐,对每个孩子皆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有时候,她还会和大人们一起绝食斗争,悼念牺牲的战友们。

虽然年纪不大,可大家还是从瞿独伊的身上,看到了瞿秋白的身影。

曾有敌人单独审问瞿独伊:“你还是拥护中共,替她辩护吗?你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生死两条路!”

瞿独伊根本不惧敌人的威胁,果断坚定回道:“我始终信仰共产主义,无需考虑,我已经说过了,中共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我就是要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奋斗!死了也是光荣的!”

昔年那个窝在“好爸爸”怀里,认真听“好爸爸”讲课的孩童,到底还是在所有人看不到的角落里,抵住了革命的风浪,长成了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1946年,瞿独伊与诸多同伴集体获救,去往延安。在延安,她正式加入中共组织,如“好爸爸”殷切叮咛那般,朝着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大步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间,瞿独伊遇到一位惺惺相惜的同伴,与其组建家庭。

1949年10月1日,对瞿独伊来说,是永生无法忘记的日子。那一天,距离“好爸爸”牺牲已有14年,她替“好爸爸”见证了他曾热烈期盼的新中国的诞生!

瞿独伊是作为翻译参加开国大典的,她在领导的安排下,用流利的俄语向全世界播报了毛主席的讲话,成为首个向全世界播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喜讯的媒体工作者,她是含泪解说开国大典盛况的!

转年,瞿独伊和丈夫追逐“好爸爸”的事业足迹,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去到“好爸爸”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工作。

他们身兼数职,在辛苦忙碌的环境里,很好推进了中国的宣传报道。

1957年,瞿独伊回国,投身翻译编辑行业。

然而,让瞿独伊无比心伤的是,仅仅5年后,她的丈夫便因病离世,独留下瞿独伊一人辛苦抚养一儿一女长大成人。

“好爸爸”写给她的小诗再一次浮现在瞿独伊的心头,她如诗中所写那般,从未让“陈旧的死灰”淹没生命的“光明”,坚强挺过了这道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瞿独伊离休。但她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继续为“好爸爸”的研究工作和纪念活动四处奔走联络,一如既往关心着国家发展。

2016年,95岁的瞿独伊参加拍摄《红色气质》,一句话,惹来无数观众的眼泪。她说:“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与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

2年后,卧病在床的瞿独伊再度坚持参加了《天地英雄气》的拍摄。她用苍老的声音清唱“好爸爸”翻译的《国际歌》,一字一句,尽显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与追怀。

有年轻的同事拿着瞿独伊10岁那年和母亲的合照,问她:“这是谁?”

年已百岁的瞿独伊高声回答:“是妈妈!”

妈妈,一个温暖又动人的名词,在瞿独伊的心里,“妈妈”既是生母杨之华,也是中共。她时常强调:“中共就像自己的家一样。”

回首百年光阴,既有“好爸爸”在革命道路上艰难前行,也有女儿替父亲看到了他所梦想的盛世中华的模样;既有革命志士从容赴死,不惧强敌、不惧牺牲的风骨与品质,也有女儿荣获“七一勋章”,得到祖国予以她最高礼赞的光荣!

参考资料:

《百年芳华 独“伊”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