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胡茜、胡朝红

字数:3945,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编者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代边塞诗人卢纶的这首《塞下曲》,想必很多读者是耳熟能详的。但古诗只是提供了一种意境,那么这种场景到底什么样呢?幸好画家冯子建先生以一幅《夜袭阴山》,将这种场景展现出来了。

夜袭阴山》的故事还要从“渭水之盟”讲起,“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是指唐朝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事件。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结“渭水之盟”,突厥兵撤退。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资治通鉴 唐纪七》: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立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与颉利可汗签订盟约时,李世明被迫将长安城里的金银财宝搬了个精光送给颉利可汗;所谓“渭水之盟”对于新生的唐帝国是奇耻大辱。终于有一天,东突厥发生内乱,唐朝趁机对其发起反击。历史记载,二月甲辰(3月27日),李靖命令苏定方率二百精骑为前锋,大军乘雾突袭突厥可汗的牙帐(指挥机关),经过双方混战,突厥军大败,苏定方大获全胜,颉利乘马逃走。李靖大军此次消灭突厥军一万余人,俘虏十万余人,缴获牲畜数十万头。

▲《阴山之战》油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冯子建先生介绍,他的油画除了研究史实外,最重要的是根据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这首诗描写的场景来进行绘画创作,“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诗讲的就是“阴山之战”。前两句写敌军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入侵者在月黑风高不寻常的夜晚偷偷溃逃。“单于夜遁逃”,“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侵略中原的突厥、契丹等军队;“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夜遁逃,可见敌人已经全线崩溃。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冯子建先生创作《夜袭阴山》这幅画的时候,特别对当时的场景、气候、双方对战状态,甚至是人物心态等要素进行了反复探究,他根据诗句“月黑,下大雪”整体环境明确的前提下,确定主色调采用紫灰色。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冯子建先生介绍,即使在欧洲的油画、军史油画中我们也很少能见到夜景画,通过分析诗句“黑夜月风高”,当晚可能没有月亮,有也偶尔会被乌云遮住甚至月亮并不亮的大环境。再从老辈人的生活经验推断出,在北方,雪天晚上出行,室外环境并不会很黑。雪天夜中行军并不是问题。

然而,将油画场景画成夜战,这需要用多种不同种类的黑色去组织画面关系,油画颜料可以调出几千种颜色,稍微增加或减少颜料配比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需要用不同的黑色组织出这幅画“夜”的效果。“阴山之战”没有月亮或月光很弱。在画作中主要的光源来自现场的战火,绘画时需要用好几种黑,太灰画面会显得脏。所以这幅画的色彩和光源很难处理。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后两句描写唐军追敌的场面。“欲将轻骑逐”,唐军发现敌军潜逃,立刻率领轻骑兵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大雪落了下来,瞬间刀上落满了雪花。“大雪满弓刀”突出了战斗的艰巨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敌军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唐军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追击。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雪花,是一个何等扣人心弦的场景!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在油画c位的唐军将士,他所持的长柄刀是根据“长乐公主墓”中持刀武士的形象绘制的。他可能是小队长,但他也是普通士兵,画中描绘唐军战士们在突厥人的营地里冲杀。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在墓室壁画里除了穿盔甲的人,旁边还有身着红色衣服的持刀武士,那些刀柄的长度到人的额头,画家目测那些刀应该在1.6米以上,也有可能会达到1.7米。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冯子建先生将其理解为陌刀,陌刀刀身很长,刀柄为中等长度,便于挥砍和刺杀;历史考证证明,唐军的远程投射能力非常强大,陌刀的作用就像现代近战中使用的冲锋枪,杀伤力很大。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激烈战斗的场面,但留给后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冯子建认为,袭营的状态下,很可能会放火,“夜袭阴山”历史记载有3千精骑进行了突袭,精骑的任务是实施长途奔袭,不可能配备像“虎牢关之战”那样装备复杂的重装骑兵;还有,轻骑兵铠甲需要有防护性,但是又必须兼具可灵活进攻的特性。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所以这场战役配备的铠甲应该是人着重甲,马无甲,一人带着两到三匹战马换着骑的快速精骑。这幅画中没有将领,全是士兵,他们身上的装具,是根据“长乐公主墓”壁画中唐军武士的形象去刻画的。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陕西昭陵博物馆

瀛山位于今天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唐军三更半夜悄悄尾随在使团后面,在大家都熟睡后,李靖率领部突然发动攻击,历史记载的“马裹铃,人衔梅”是为了保持安静的一种方法;在唐三彩战马的形象里,马身上有很多金属饰品,马跑起来的时候,马蹄和身上像铃铛一样的饰品就会响起来,声音很悦耳。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为了发动夜袭,大家就把马身上的铃铛和马蹄都裹住,人的嘴里咬着树枝,以确保安静。

仔细观察位于中间C位唐军士兵的乘马,冯子建先生没有为它画马配,其他唐军的战马均有马配,画家想要表达隐喻,隐喻后面那位唐朝武士正在追逐敌人。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从摄影的角度看,处于c位的这名士兵和他马的聚焦最实,然后逐步向右虚化,随后逐渐浅下去,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快速冲锋的那一刹那,马蹄下溅起了雪和泥,这样的绘画手法增强了画面的速度感。

本文作者注意到,有很多画,特别是在军史题材的画里,会看到马尾巴后面有一个小兜,兜住马粪,目的是不在战场上留下痕迹,马尾巴也会被绑起来,为什么在冯子建先生的油画里不画隐匿踪迹的马粪兜呢?

▲郎世宁画作 图片源自:书画严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郎世宁画作 图片源自:书画严风

冯子建先生坦言,他第一次见到画里有马粪兜是在郎世宁的油画里,唐朝是否会有马粪兜他本人目前无从考证,现代人想要见到唐代的马,只能从唐三彩、唐俑、壁画中去了解,在唐俑里没有见到有马粪兜,所以就不画。

▲图片来源:西安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西安博物院

冯子建先生觉得唐军打仗的时候,为了不暴露部队的痕迹,不让敌人跟踪,应该有马粪兜。关于这一问题更准确的解释,需要请教研究古代史的专业学者。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在油画里马鬃毛的呈现效果,是冯子建先生学骑马时朋友教授的,“上马抓鬃毛或抓马鞍,会比较稳。”鬃毛画成这样子,并不是冯子建先生个人的发明,马鬃毛之所以有各种造型,大家在敦煌的壁画、唐代墓穴的壁画、三彩里都能见到。

▲现代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马

为什么马要修剪鬃毛?

为什么马要修剪鬃毛?

首先,马毛长期乱而不理的情况下很容易长虱子、蜱虫等导致马的身体不健康;其次,趴在马背上高速奔驰时,鬃毛太长会影响骑手的视线。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朝前期也实行府兵制,就像《木兰辞》里描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及有可能唐代军人在家中都会养马,大家也很爱惜它们,就像现代人给宠物狗洗澡、穿衣服、毛发做造型一样,古人也给他们的爱马做装饰,那些装饰也会有实际的作用。

▲懿德太子墓 壁画《阙楼·仪仗队》仪仗队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懿德太子墓 壁画《阙楼·仪仗队》仪仗队部分

古时唐军的弓箭配备率是120%,有文字记载,一万人的唐军配备弓一万两千张,唐军至少每人一张弓,专职的弓、弩手需配备两张弓,或者是一副弩一张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懿德太子墓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懿德太子墓壁画

说句题外话,我们观察懿德太子墓的壁画里的武士们腰间挂的长布袋子里装的,冯子建先生猜想那应该是弓,在战斗或是投入战斗的状态下,弓一定要搭在弦上,非战状态下会把弓弦卸掉,既可以放松弓又便于携带,弓身看上去就相对长、直。

▲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懿德太子墓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懿德太子墓壁画

由于目前能找到比较清晰的壁画在长乐公主墓里,所以“夜袭阴山”是用油画的手法还原出长乐公主墓里壁画所绘的铠甲、装弓的虎皮袋子、靴子、唐代环手刀、锏、长刀等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乐公主所处时代最接近“夜袭阴山”战役发生的时间。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局部

冯子建先生介绍,甲胄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札甲,它是由很多小甲片、用皮或是用麻绳捆扎成铠甲的一种总称,唐代铠甲形制是从汉代铁甲的形制延续而来,唐代铠甲与汉代铠甲不同的是,防护面积扩大,金属的质量更好。唐代铠甲装备在人身上以后,只有脸部、手部、脚部有露出,其他地方全都有金属甲片保护,防御面积很大。这是冯子建先生通过在铠甲复原工作室的工作中亲身体会到的,唐代铠甲比汉代铠甲更灵活,更有利于骑马作战。

更为困难的是历史上对突厥人的记载非常少,能找到有记录的壁画中突厥贵族形象居多,突厥军队的帐篷究竟什么样?突厥士兵长什么样?都没能找到参考,所以没让突厥人的形象出现在画里,冯子建先生担心以后有人看了油画中的突厥人会误认为真的突厥人就长那样,很不好,坚决不能误导大家。

▲《阴山之战》油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山之战》油画

看了冯子建先生的画作,深感油画创作的不易,更何况创作中国古代军史系列画这样的作品,没有执着的追求,信念的支撑,长期默默无闻坚持坐冷板凳,以及不懈奋斗的精神,要完成中国古代系列军史画的愿望和目标是不可想象的,佩服之余,只能给画家送上深深的祝福。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胡茜、胡朝红,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