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翼若垂天云,风起扶摇九万里。鹏城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之城,秉持“敢闯、敢创、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下,聚焦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创新路径,激发市场活力,为人文经济发展赋能,促进文化软实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立足南海之滨,结出累累硕果。

近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占全市GDP比重由4%左右稳步增长至8%左右,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文化产业增加值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深圳市活化利用“岭南文化”“创新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基因,探索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提供了深圳样本。

精准施策:聚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深圳2003年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目标,出台国内第一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随后陆续发布多个文化产业政策或规划。自2005年起,深圳在市、区两级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深圳市坚持高位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制定出台《深圳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关于建设国际电竞之都的若干措施》《深圳市推进艺术品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心扶持计划操作规程》《促进文体旅游消费支持行业恢复发展的五条措施》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深圳市不断优化政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以提升城市文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保持长期快速增长态势,整体实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底,深圳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逾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装备研发制造等诸多行业领域,涌现出腾讯、中手游、华强动漫和环球数码、兆驰股份、康冠科技等一批全国知名文化企业,裕同科技、劲嘉、雅昌等多家印刷企业入选“全国印刷企业百强”。黄金珠宝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60%。

深圳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含市级)文化产业园区80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1家,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2家。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过1万家,就业人数近20万人,合计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150亿元。园区业态门类齐全,园区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深圳积极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大力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文化贸易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平均每年有近20家企业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着年均超15%的发展奇迹,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占全市GDP比重由4%左右稳步增长至8%左右,文化产业作为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巩固,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多年居于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开拓创新: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深圳充分发挥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特色,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开启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无限可能,激发文化产业市场活力,创新探索的“文化+”模式,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深圳已经建成全国首个非综合保税区内的艺术品保税仓,深圳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心成功挂牌运营,荣宝斋深圳首拍创深圳单场拍卖成交额新高。电视剧全流程管理在深圳已经实现,审批单位可全年受理电视剧备案审核、内容审查、剧本评审等项目,目前“深剧通”全流程服务平台收录电视剧取景地已达309个,在深圳摄制的《青春之城》《小满生活》已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

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把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予以推动,以创新科技赋予传统文化以新形式、新内容,一大批文化科技企业在这里迅速崛起。其中,超25%的规上文化企业具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2008年11月,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荣获“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设计产业由此呈现飞跃式发展,目前约有1.2万家设计机构和近20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数千亿元。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领域占据国内较大市场份额,深圳设计周、创意十二月等文化创意展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在福田,“节日大道”以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激发城市商圈经济活力;在南山,南头古城里一座座古建筑显现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客家、潮汕、南洋风格,历史风韵扑面而来;在盐田,“海书房”让群众实现低头看书、抬头看海。周末的甘坑客家小镇里总是热闹非凡,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在古朴的建筑旁拍照,这些都是深圳“文化+旅游”精彩亮相的生动案例之一。深圳积极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载体,着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文化旅游融合的示范。甘坑客家小镇、大鹏所城文化旅游区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入选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CityWalk”等新业态吸引年轻人到深打卡;“湾区海上游”入选全国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南头古城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深圳正大力引导支持“文化+”新兴业态发展,每年认定奖励一批优秀新兴业态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增长。同时,持续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创新推动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总体布局中,着力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发展。

紧跟文化是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的要求,深圳正在积极谋划打造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时尚创意产业圈、数字创意走廊、文化装备研发中心、大湾区影视产业基地、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湾区演艺之都、国际知名黄金珠宝产业中心、全球游戏电竞之都以及高端工艺美术集聚区等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作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十大增长极”。

以文兴产:迸发城市人文经济活力

深圳近年大力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人文经济,用文化提升经济活动的附加值、激活创造力、提升城市人文品质,为文化产业本身打开新天地,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发展韧性与活力。

深圳东部“半边山水半边城”的坪山区,近年相继建成的坪山大剧院、坪山美术馆、坪山图书馆形成了深圳新的“文化聚落”,每到周末总能吸引人流如织,曾经“偏远”的坪山正成为深圳上升势头最强劲的文化高地。坪山的“文化聚落”正在成为吸引人气、滋养文艺、浸润人心的平台,《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版《暗恋桃花源》等近百场剧目在此上演;文化机构龙马社在坪山创排的原创剧目《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话剧在这里首发。一组数据直观反映了文化繁荣、业态创新带来的新动能——2023年,坪山区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3.89亿元,增长50.2%。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幅达到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67亿元,增长26.3%。

走进位于南山科技园的华强方特集团,来到华强方特动漫公司的制作生产线,数百个工位上的电脑飞速运转,每位员工都面对两块屏幕忙碌着,这里就是每年春节档动画电影《熊出没》的主要制作基地。

从2014年开始,《熊出没》系列电影已经陪伴观众走过10年,2024年更以13.89亿元斩获中国春节档票房季军,并一举打破中国影史春节档动画电影累计票房纪录。目前,深圳产的《熊出没》还漂洋过海,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上映,其中《熊出没·原始时代》登陆欧洲的德语区,覆盖超500块银幕,创出国产动画德国票房新高。

原创精品文艺作品也是深圳“以文兴产”的有益尝试。来自深圳的原创舞剧《咏春》,其精彩片段在2024年央视春晚上大放异彩,该舞剧成功地将中华武术文化,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既叫好又叫座,在海内外已完成32个城市的132场巡演,成为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文艺创作精品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第十九届文博会10号馆文化产业综合馆A馆(文博会资料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第十八届文博会11号馆文旅融合·文化消费馆(文博会资料图片)

整合资源:发挥文博会产业引擎势能

深圳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数字科技的新赋能,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整合出文化产业高品位资源——发端于深圳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世界文化产业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创新趋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展会的举办令全球瞩目。

文博会的成长与发展,始终与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自2004年创办以来,其不断集聚产业资源、展示发展成果、扩大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质文化产业项目,成为彰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与引擎。据统计,首届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不足3%。而从那之后的二十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已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线下展示交易规模已经达到16万平方米,展商数量从700多家增加至6015家,连续十五年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从10多个增加到108个,线上线下海外专业观众将增至3万余名。

2023年举办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为文博会和深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参与到文博会中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博会找到资金、信息、人才等合作要素;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在文博会实现内销和外销;越来越多的采购商、投资商、合作商,愿意通过文博会寻找优质文化项目和产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了全面对接。文博会正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升级。

在文博会的影响与带动下,一个个文化产业服务平台也不断做大做强。

2009年,深圳在国内较早组建了文化产权交易所;2011年,参与设立了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13年,深圳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数字出版基地等也落户深圳……这些平台的建立都将成为文化新型业态的培育基地。

20年来,高质量文化艺术精品穿越东西、联通古今,赓续着历史文脉,谱写着当代华章,也彰显着国家级文化盛会的实力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初夏深圳红似火,五月花开凤凰来。深圳市将聚焦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战略定位,围绕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的目标任务,对标国内发达城市文化经济政策制定经验加强政策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意设计资源提升创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扩大文化消费;进一步办好文博会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

2024年5月23日《中国文化报》

A05版刊发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特别报道

创新激发活力 新质文产喜结硕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