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立国的宋朝,曾出过三大神童:晏殊、杨亿、蔡伯希。然而让人唏嘘的是,宋代这三大神童唯有晏殊一人一生顺遂,即是盛世词人,又是太平宰相而千古留名。

为何晏殊能一生顺遂的让人这般羡慕呢?

或许有人认为晏殊有幸仕于历来最宽仁太平的宋仁宗一朝,且作为仁宗幼时伴读,二人感情深厚。但同为神童的蔡伯希亦是仁宗伴读,且最会讨仁宗欢心,但最终宋仁宗主政后还是外放了蔡伯希而重用了晏殊。为何?

小君认为关键还在于晏殊的个性,素来诚不欺人,低调慎行,且善于因势变通,善交友,乐举人,且不计荣辱,不负当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殊生于小城小吏家庭,虽草根出身却有过人才智,七岁便写出白塔诗而名震乡里,被誉为神童。十四岁便被当时的江南按抚张知白发掘,以神童身份推荐给朝廷。晏殊得以直接跳过州试、省试直接参加殿试得睹天颜。

十四岁的晏殊在廷试过程中,不但丝毫不怯场文辞敏捷华赡,且诚恳得让真宗动容。廷试三天后的复试,试卷刚刚发下,晏殊便向主考官禀告:“微臣曾做过此题,请换套试卷考我吧。”

这份真诚直率让宋真宗龙颜大悦,在他看来,这个年轻人不仅才识过人,而且品性忠厚,将来大可委以重任。因而考试通过后便赐予晏殊“同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并允许他留在秘阁读书,宋真宗更钦点直史馆的一代大儒陈彭年做其专向导师。

可见,比才华更能打动人心的是真诚,毕竟利益不过只是一时的,但信任却可以是一世的。

有时,放弃眼前的利益,却能换来长久的人心。但是晏殊的率直并非揣摩圣意的刻意为之,而是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的诚恳良善。

不久之后,宋真宗打算为太子挑选秘书舍人,大臣们皆觊觎这个将来必当成为皇帝心腹的职位。但是让大臣们失望的是,不久后宋真宗公布的人选却是资历最浅的晏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臣们不理解,宋真宗解释道:“听说你们都喜欢嬉游宴饮,很多人沉醉其中,只有晏殊和兄弟闭门读书,如此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但是晏殊在得知真宗选择他的原因后,很诚恳地向宋真宗请辞道:“臣并非不愿参加宴会,只因家贫无钱。臣若有钱,也会去的。”

宋真宗听罢,不怒反喜,还特地下诏褒奖晏殊:“殊少年孤立,力学自奋,人鲜及之。加以沉谨,造次不逾矩,甚为缙绅所器。……”

自此,以诚事君地晏殊获得了宋真宗从根本上地信任,更因此处处地得到了偏爱:十五岁便任太常寺奉礼郎,十七岁升光禄寺丞,十八岁为集贤校理,十九岁迁著作佐郎……二十三岁轮值礼院;二十四岁则由宋真宗钦点为皇子赵受益的伴读侍官。

这对于旧时草根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殊为不易,毕竟拥有同样的出身,且大晏殊两岁地北宋名臣范仲淹,此时还在山东埋头苦读,直到十一年后才得以中进士,日后更是以年长之身成为晏殊地门生,得其知遇之恩而一生对晏殊执门生之礼。

小米的创办人雷军曾说:“真诚,让我一路上有不少贵人相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殊的际遇何尝不是如此。以诚待人,往往能够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包容,在真诚的加持下,才华更为耀眼。

由此可见,人生最大的贵人,首先是自己。

当然,在晏殊身上还有更多的人格优点,让他得以在一生中虽有波折,却始终立于不败。不过,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下篇文章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