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年纪会被诊断为糖尿病。

33岁的小刘在刚毕业时就进入了一家大的互联网公司从事文案编辑工作,由于平时工作忙,任务重,小刘经常熬夜加班赶稿子,自己也养成了久坐的习惯,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吃饭全靠外卖,工作了四五年,胖了三十多斤。小刘也曾下定决心减肥,奈何实在抽不出时间,最后都不了了之。

就在前段时间,小刘身体出现了一些异样:吃饭变得多了,但体重却在下降。尤其是在中午,很早就会有饥饿感,饭量也比以前也大了不少,本以为吃的多了,体重会蹭蹭上涨,可每次上称,数值都会比上一次低,这可把小刘高兴坏了,只吃不胖,还有这样的好事。可是还没等他高兴多久,小刘的身上就出现了新的症状:明显的疲劳感,全身乏力,上班提不起精神,且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日常工作,无奈之下,小刘只好去医院做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医院,医生看了看小刘的“体型”,又根据小刘叙述的症状,立马给小刘做了个血糖检查,果不其然,小刘的空腹血糖已经到达了11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并且小刘的病情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地步,随时有可能发生急性并发症。听到这个诊断消息,小刘彻底懵了:糖尿病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吗?自己这么年轻就确诊了糖尿病,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医生强调: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年轻人患上糖尿病已不在少数。与老年糖尿病不同的是,年轻人患上糖尿病,情况似乎更加糟糕。有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诊断年龄越早,患者得癌症的概率越大。45岁之前得糖尿病的患者,患癌症的风险比45岁以后得糖尿病的患者增加了一半还多。不过好在,年轻人患上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情况下,一个健康人发展成糖尿病需要一个过渡状态,这个过渡状态就是糖尿病前期,这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当一个人的血糖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时,他们就处于糖尿病前期。这个时期身体的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受损,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但还没有发展到确诊糖尿病的地步。如果此时能及时干预,身体血糖就有可能转归正常,如果不加以干预,大部分人很快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因此,识别糖尿病前期的症状尤为重要。

1、尿无缘无故增多

尿液增多是血糖高的主要表现。血糖升高,身体为了能让更多的糖分排出体外,就会不自主的利尿,提高尿液的排出量。

2、非常容易口渴

排便量增多,身体内的水分就会减少,大脑中枢就会发出“指令”,身体就容易出现口渴的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经常感到饥饿

自身的血糖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葡萄糖的吸收以及利用率就会逐步下降,加上一部分葡萄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身体内的葡萄糖就会相对缺乏,细胞缺乏提供能量的葡萄糖,大脑就会传出饥饿感的信号,从而导致食量增加。

4、逐渐消瘦

虽然血糖升高会引起食量增加,可因为自身胰岛细胞功能出现一定的异常,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减弱,但是机体需要维持正常的活动,所以会加速分解体内原有的蛋白质以及消耗脂肪,体重自然就会逐渐下降。

如果身体经常表现出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及时进行干预,不仅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病时间,也会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作风险。总之,糖尿病的预防“多早都不算早”,越早干预,越早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效的干预手段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干预

增加蔬菜和低糖水果的摄入,限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在满足身体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能稳定血糖。

2、保持合适的体重

有句话叫做“不解决减重问题,降糖的任务永远完成不了”,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有着密切联系,每减少一斤体重,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就会显著降低。

3、药物干预

这里的药物主要是指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被证明可以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有研究显示:用二甲双胍+生活方式干预的方式,比单独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额外降低17%患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效果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