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近年来,《只此青绿》《咏春》《新龙门客栈》等影视文艺作品出圈吸粉,演唱会、艺术节异常火爆,博物馆游热度持续飙升,国风国潮消费蔚然成风,“火热”现象彰显的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无论是故宫文物、敦煌壁画、良渚玉琮、殷墟文字,还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古迹遗存,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都是文化创新的宝藏。

如何实现文化创新?如何用新科技激活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新业态的“爆款”的密码是什么?5月24日,在广东深圳举行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以上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雨现场分享。

文化与产业“双向奔赴”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两个轮子。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也彰显了现代化道路应有的人文底色。”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说。

在优酷总编辑张丽娜看来,影视和文旅产业的“双向奔赴”已“偷偷藏不住”。近期爱奇艺与新疆文旅厅、阿勒泰文体广旅局、花城出版社共同推出影视剧《我的阿勒泰》,推动影视和文旅的深度联动和双向赋能,打造了文旅合作的“新生态”。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途径。如何发掘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郑庆东认为,发展文化产业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活化性利用”。要找到传统与文化的结合点,以创新方式拓展开发文创产品、文博旅游、非遗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文化新产品、新业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

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

张丽娜介绍,前不久,在第十一届网络视听大会期间发布的行业首款影视制作车,通过集成云计算、AI辅助等技术,把“剧组现场”的“拍、制、剪”做到了极致,让年轻导演感受到了“技术的飙车感”,让老一辈导演体验到“技术为影视生产带来的加速度”。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介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的重要延伸,大模型技术目前正在文化产业加速探索落地应用。将大模型应用于文本创意和写作中,每个人就有了一个虚拟助手,可以与之沟通和共创,释放想象力,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大模型还可以实现跨文化、跨领域、跨语种交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的今天,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将极大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郑庆东说。

吴晓如表示,大模型在应用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挑战。首先,大模型是生成式的人工智能,存在生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信息虚假的情况;其次,内容版权归属还不够清晰;再次,大模型的强化反馈训练应更符合主流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决定了通用人工智能能走多远。”吴晓如说。

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文化供给”的文化产业

“内容为王,是不容争辩的命题。产品是否有市场、产业是否有活力,其生命力主要在于内容的质量。”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刘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党委副书记蔡怀军现场分享。制图:张玉佳(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主办方提供)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认为,做内容不仅是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更应该关注大时代下的芸芸众生。究竟应该迎合大众的“爽点”还是提高审美追求?“历史会证明,大家最终会向精神愉悦的高审美前进。”王晓晖说,“因此,对于专业内容生产者来说,要坚守‘向下共情、向上创作’的目标,捅开创作的天花板,天地一定更广阔。”

高质量的文化产业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何为“高质量文化供给”?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的理解是,一方面树立为大众服务的宗旨,以大众的需求点为出发点、关注点为聚焦点、兴趣点为落脚点,打造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用生动感人、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大众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观,给大众提供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让中华文化跨越国界,鹏飞万里

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推进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国际化,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职责所在。

在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雨看来,跨文化传播不是寻找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是寻找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从而实现超越语言、表象的同频共振。

完美世界CEO萧泓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数字技术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景观。在电竞游戏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可以在国际年轻人群体中传播中国文化,为跨文化交流发挥巨大作用。

张丽娜提出,互联网与影视的跨界融合,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影视工业化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情之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明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人文与科技良性互促的智慧之美、情感与理性水乳交融的才识之美。杨雨认为,这些“文化之美”给予了跨文化传播内在的灵魂和基因。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