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日军将进攻长沙和占领视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于11月24日便开始了对长沙的轰炸。当天日军出动4架飞机,对长沙小吴门和火车站等处投掷炸弹,炸毁长沙火车站家属区住房100余栋,并造成300多人伤亡。

当时的长沙报纸曾有过这样的报道“从东瓜山、小吴门火车站及经武门、兴汉门一带,所有的商店及住房被炸得无一完整,那墙倾屋塌,残肢断体,死尸累累,那伤者的呻吟,死者亲人哀哭构成了一副悲惨血泪的情景......”

1938年4月10日下午14时,日军又出动27架飞机第4次轰炸长沙,这次轰炸的主要目标是湖南大学,日军共投掷燃烧弹50余枚,爆炸弹40余枚,同时进行了机枪扫射,造成湖南大学师生3人遇难,100多人受伤。日军轰炸引发的大火将湖南大学图书馆馆藏54091册图书付之一炬,整个图书馆变为了一片废墟,仅存4根被炸断的石柱。

当时整个湖南大学图书馆在日军的轰炸中倒塌,冲天的火光肆虐。附近躺着遇难者的尸体,有的被炸碎,有的肠子挂在了电线杆上,大火整整烧了五个小时才渐渐熄灭。就这样当时中国最好的图书馆之一的湖南大学图书馆就这样被夷为平地,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馆藏的宋元旧本,名人手迹,众多古籍孤本等,上百年苦心收集,罗列于此,在日军20分钟的野蛮轰炸下,古迹碎为瓦砾,典籍变为灰烬。

当时湖南大学在《被敌机炸毁后正告中外文化界宣言》中这样控诉:“(日机)利用文化风景区域之无防空设备,尽量低飞择目标而炸毁,一度炸毁之不足,复再度投以烧夷弹;少数弹偶中不足,复继以密集投弹,一图书馆、一科学馆之本身与附近,共投百余弹。处心积虑之集恨于文化,明眼者目能辨之。同人等痛定思痛,不敢以人类之损失,私为一地方及少数人之损失,故缕陈本末,正告中外文化界。”

4个月以后,1938年8月17日上午10时15分,日军又出动18架飞机,分两批对长沙市区南部和东北部,对长沙进行了第7次轰炸。

这次日军轰炸地区为东瓜山,大椿桥、太乙寺、同仁街、茶园巷、枣子园、青龙庙、惜阴街、六铺街、小蚂蚁巷、大雨厂坪、粪码头、中山路、宝南街、伍家井、望麗园、乐古道巷、局关祠、局后街、经武路等处。

这次日军共投弹120余枚,炸死无辜平民312人,重伤212人,轻伤309人,炸毁烧毁民房商铺300余栋,造成数千人无家可归,这次轰炸,也是抗战期间,日军对长沙投弹数量最多的一次,也是造成死伤人员、被毁房屋、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

尽管轰炸发生后,8月19日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特将中振会捐款5000元交长沙警察局发给死伤平民以示体恤,规定死亡者每人发给抚恤金10元,重伤者每人5元,轻伤者每人3元,并决定所有不足之数概由省府拨发。20日,湖南省振务会决定遵省令拨款10万救济难民。同时远在广东的中央振济委员会代委员长许世英听闻长沙遭日机轰炸的消息后,特电汇1万元交给驻湖南秘书孙亚夫,会同地方办理抚恤。

但这些钱最终并没有落入百姓的口袋,遇难者家属和受伤者并没有得到政府什么救济和补助,死者不过由保甲派人负责掩埋后便了事了。政府不过在第一师范内用两口大水缸煮了点稀饭放在那里,难民自己带碗去吃一餐。后来年底的时候,发了点米表示了点意思。受灾的难民,只能自己拣点木头树枝,搭个棚子栖身,有的什么也没有,就带着家人乞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