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海岸线全长87公里,滩涂面积18万亩。自2021年以来全面启动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实现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互花米草原产北美大西洋沿岸,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20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作为固岸护坡植物被引种到山东沿海,但近几年来,互花米草呈爆发式扩张,导致沿海滩涂物种大量减少,蚕食渔民的生产空间,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津县盐地碱蓬修复项目负责人燕同杰:当时国内是没有这个品种的,后来我们当地没有这种天敌,互花米草造成的泛滥,对海滩侵蚀比较严重。互花米草它抢占海滩之后,主要是对贝类、蟹类它们的生存空间进行压缩,侵占他们的生存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花米草繁殖能力极强。利津县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潮汐时间随潮施工,积极克服潮沟、泥滩等地形因素影响,针对海岸、海滩、沟壑等不同地形,合理安排机械和人力,完成互花米草刈割、翻耕面积427公顷,有效切断了互花米草种源传播途径。同时,为巩固前期护花米草治理成效,今年3月份,在原有护花米草清理区域协同推进盐地碱蓬修复工程,截至目前,项目区总播撒碱蓬种子面积约800公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津县盐地碱蓬修复项目负责人燕同杰:我们播种赤碱蓬是为了营造一种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赤碱蓬播种,使这个贝类和蟹类增多,使海鸟栖息有食物,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现在修复面积到这个节点来说,基本能达到80%多了。

利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四级主任科员杨志三:我们将做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区内碱蓬生长情况监测,同时做好辖区内互花米草复发情况摸底调查及防治工作。再就是做好后续工作的管控和监督,确保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