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今说”公众号已经开通了留言、投票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北新市,被称为一邑之乐壤,四贩之通道,地处县治区域划分的复杂地带。自秦汉以来,新市先后入乌程、东迁,然后又回乌程,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才正式划入德清。如此县治归属的变化,也给这一区域的生活习俗、方言与人文历史,抹上了特定的风味。新市在划归德清以前的漫长历史中,经历了乌程、东迁,又返乌程的县治历史,其风俗影响的深远由想可知。

古东迁县在太湖流域地势图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市是东迁县治的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东迁县境示意图

公元282年,正是历史上的西晋时期,原乌程县的东乡开始分置出来,建立了“东迁县”,它的县境范围很大,东西约100里、南北约120里。区域范围北起太湖洞庭山,南至新市,东自吴江平望镇,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孺山。到了隋朝开皇九年 (公元589年) ,朝廷行政改革,东迁重新并入乌程,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经历了30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朝湖州区划图

新市作为东迁县境的南乡之地,虽然没有官方确切的文字记载,但从历史上前人研究东迁与乌程的县治变化关系的史籍资料中,不难分辨一个现象,即新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县治原籍是“东迁”,而不是“德清”:

1、咸丰年间,有汪曰桢者编写了《南浔镇志》,这一书中专门就“东迁”县治进行了考证,史学家认为,东迁县治研究,这是最为权威的论述。该书确认当年新市为东迁南乡:

考陆修静,系宋元嘉时东迁人。则其南境(笔者注:指东迁县境)直至新市。

汪曰桢先生根据陆修静东迁出生籍地的考证,将陆氏隐居潜学之地的“仙潭”新市,确认为东迁县治所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朝湖州吴兴郡历史地图

2、清同治《湖州府志》载文: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置东迁、长城两县。孺子山在府城东二十八里,此东迁之西境也。其东境则至平望官河,北境则有东西两洞庭山并荻塘直北诸溇港。又据《谈志》云:仙潭在新市镇,道士陆修静常没潭中,数月乃出,故名。考陆修静系宋元嘉时东迁人,则其南境直至新市,而乌镇、双林、琏市、含山,皆在境内矣。

3、关于陆修静的出生地一直是个谜,笔者近年来,对新市北郊的古村落”六塔里”进行深入考察,发现该村落距新市仅五六华里地,村落道风古远,传说纷纭,很有可能是道士陆修静出生地。这座古村落,原属东迁县治,后为乌程县治,纳土归宋之后,属归安县治,民国后调整为德清县。那边居住着一些吴兴东迁陆氏懿族,有一处“吴家湾” (方言俗呼“鱼江湾”) ,此情形与陆修静是三国大将陆凯为吴郡吴江人的传说相吻合,陆修静也是从吴江迁徙至此,这一现象对当年新市为东迁县治南境的这一提法,也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兴郡与现代湖州示意图

4、民国《德清县新志》在对新市的县治原籍考证中,认可湖州官志的说法,卷一中有载:

新市镇,晋属东迁县境,府志“建制表东迁考”。

这一说法,源出同治《湖州府志》“建制表东迁考”,也同样表明了民国修志官方,保持了对新市东迁县治的原籍认定。

5、东迁县治时代,新市人朱安期入仕南齐,反映出当年新市已经有东迁豪族大户世居。南齐中大夫官职相当于光禄大夫,是能够近身于皇帝的显要文职大官,官位在三品以上。当年南齐时代,正是门阀官风盛行时代。南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基本沿袭汉魏时期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反映了当年东迁的入仕风气。

综上,新市当年的东迁县治是明显的,历史上虽没有文字留载,却在新市这片土地上有着大量的史迹遗存,民间治水、朱泗土祠、齐大夫墓、谢家园、陆修静及仙潭传说,等等。

二、隋唐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新市是乌程县治的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隋朝开皇九年 (公元589年) ,朝廷进行县治区划改革,将原有的东迁重新并入乌程,新市作为东迁属地,自然也一起并入乌程县治,与德清原有的属辖区划无关。

2、南宋嘉泰《吴兴志》对于新市的乌程县治归属,从《旧经》《统记》上的引载,说得很清楚:

《旧经》《统记》云:在县东百里,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始出俗,因谓“仙潭”。

《旧经》《统记》是指北宋景德年间与祥符时期的两本史志,这一时期,恰在北宋朝廷对湖州行政区划调整期的前后。当年仙潭之谓的新市,是以乌程为县属作为其地理位置指向的,所以其方位是以乌程县为县治出发地进行里程计数,故有“县东百里”之称,而并非是将德清县治作为里程计数的出发地。

3、南宋嘉泰年间的《吴兴志》卷十七中,直接表述为“乌程县东仙潭”:

陆修静:隋时为道士,没于乌程县东仙潭,更数月乃出,后人因以名焉。

这里说的“仙潭”之谓的新市,在隋朝时是在“乌程县东”,而不是德清县内,如此习惯性的史学称谓,比较符合当年人们对于行政区划的思维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兴郡历史与方言

4、唐代乌程令李集的“大唐兴善寺”建造,印证了新市是属于乌程县治地。元和十年,镇人钟思染于镇中得汉中大夫朱安期墓地,请于湖州刺史薛戎移额建寺于此,新市人李集(部分史籍称其为“朱集”,经查考,实为“李集”)为当年乌程令,舍田宅换得金钱,僧人彝昌相与力成之。此项迁寺大事,正是乌程县治地内部的文化建设所需,是新市人李集身为乌程令,因而能促成此事完成,这对自己家乡新市,一种文化福祉输入。

5、含山塔的建造,也表明当年新市与含山的“乌程情结”非常浓郁。 含山塔的建造是在宋元佑年间 (1086年—1094年) 完成的,在含山的顶上筑塔,是民间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它能为后代避灾除祸,福延千秋。新市从乌程县脱离,仅仅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而以前浩渺历史中,新市与含山同一县治,往来频繁。传统习俗上,含山人交易购货出街必到新市,新市人与含山人一同喜欢喝米酒,吃芽麦塌饼,去觉海寺上香,清明日,则新市人成群结队去含山登高望远。历史上新市与含山两地,互有通商,通婚,来往密切,情同手足般亲近。新市人在含山建塔,体现了“乌程情结”的认同感,表明新市与含山之间一衣带水的邻里关系。新市与含山两地百姓都以“乌程人”自居,姚明鼎作为一位地方士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完成的。

6、民谣中的新市,有乌程的县治影子。 民谣是一个区域百姓生活的真实反映,在新市,老辈民间广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它把新市与乌程县连起来了:

海宁硖石旱码头,乌程新市水码头。

历史上确系如民谣所指的那样,在乌程范围内,新市运河码头客流与物流都非常可观,当年的新市,民间以“新市大码头”相呼,这表明了新市码头的名声远扬于江南天下。

综述以上,新市在北宋太平兴国前的乌程县治影响非常大,从民间往来、饮食喜恶,到集市发展,都无不反映出新市与当年乌程县治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

三、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新市立镇,太平兴国七年,新市划入德清县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前后行政边界图

1、新市立镇是以太平兴国三年的吴越国“纳土归宋”时,北宋出兵收土分布驻防为标志,新市作为一个镇守据点而被朝廷批准立镇。最早宋军在湖郡的立镇为二十四处,后来削减为十六处,随着局势稳定,最后调整为六个镇守军事据点。在无数次军事据点调整中,新市一直作为北宋在江南的要塞之地而被视为“重镇”,非但没有削除,更是加大布防,其军事据点“屠家堡”成了宋军对江南水域的布防象征。

2、新市归入德清,应该在归安县治划定启动的太平兴国七年,朝廷行政区域调整计划作了相应的实施。据了解,宋太平兴国七年 (公元982年) ,朝廷以乌程县域辽阔、人口众多、征发频繁之由,析乌程东南十五乡置归安县,为庆祝吴越国纳土归宋之事,故以“归朝安宁”之意,取“归安”县名。除外,对乌程县治辖地的调整尚不止于此,与周边江苏及德清诸多县治邻地边界也重新进行划别,新市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划入德清县治的。

3、北宋《元丰九域志》是新市自吴越国“纳土归宋”后正式归入德清县治版图的最好证明。元丰年间 (公元1078—1085年) 王存主编的《九域志》。此书载明了北宋朝廷对江南地区土地收复时,所作的行政区域重大调整的内容。此时,德清县域的范围内,赫然出现“新市”地名:

望,乌程,一十一乡,乌墩一镇,有苕溪,霅溪。
望,归安,一十乡,施潜一镇,有吴兴塘。
紧,德清,州南一百五里,六乡,新市一镇。

4、嘉泰《吴兴志》在卷十的“管镇”栏中,对新市归入德清有明确的描述:

德清有新市。

另对“仙潭”“朱泗墓”“东岳行宫”“慧通寺”“觉海寺”等古迹位置,也以“在德清县东南新市镇”的行政县治方位进行描述。如此就非常清晰地说明,新市已经归入德清版图。

四、其他一些不容忽略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新市划入德清版图后,原先并没有乡里概念,仅仅是一处草市会集,一处军事据点。至明代建立乡都制,新市才正式作为行政区域单位的“镇”形式列入,这在嘉靖《德清县志》中被正式载入。

2、德清遵教乡由来已久,但新市古镇是否属于遵教乡范畴,各类官方史籍资料中未有列明。这表明新市之地一直游离于乌程与德清界邻,是一处独立的水上集市型码头。

3、《德清地名志》对新市镇的描述,比较符合新市历史原貌:

新市在秦汉时为乌程县地,晋、南北朝时为东迁县地,集市形成至今……宋朝始置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新市与宋以前的德清原有区域所属乡镇,不属一邑,历史没有相系,民间存在着“三无”现象:百姓无来往,人物无牵连,传说无交集。这一现象隐约传递了一种信息:遥远年代时,新市与德清区域的乡镇没有丝毫人文关联。

5、新市与宋以前德清原属区域的乡镇,由于不属同一县域,人文风貌存在很多不一样,方言、饮食风情、祭祀习俗等方面,差异性很大。新市方言与德清方言有明显的“尖团”区别,相反新市与原乌程、东迁县治属地的区域方言较为趋同。比如,原东迁县属的吴江平望、梅堰、庙港、苏州西山、东山等地都分尖团音。新市生活偏重于贵族化时尚,祭祀习俗以永灵庙为土神,但原属德清的栎林乡、后皋乡、永宁乡、白彪乡等地,与新市完全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兴古东迁县方位图

6、新市的民间往来,比较偏近于与乌镇、练市、南浔、善琏、双林民间的往来,而少见与新市以西原德清县治属地区域的百姓生活往来。如出街、通婚、开店投资、名士隐居等方面。历史上,新市与乌镇、练市、南浔、善琏、双林之地的百姓通婚事例很多,这些区域间名士寓寄隐逸也很多,乡绅在这些区域的跨区开店与投资也很多,但新市与原德清县治属地区域的百姓很少存在通婚、名士隐逸与乡绅投资等文化交流诸事宜。这里或多或少地透出县治不同的历史限制环境。

吴兴古东迁县分乡镇图(模拟)

7、地理环境上,新市属于以水舟为主要出行工具的区域,而水舟划行适合南北及下游处交游,而不适合溯流苕溪往西逆行,如此地理自然环境特点,也限制了新市划入德清的条件,到两宋时期,运输工具才获得相对改善。新市与乌镇、练市、南浔、善琏、双林之地的水利环境相对平行,船行方便。新市与原德清县治属地区域的水利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特别是苕溪之水十分激逆,水势汹涌,按当年的水行设施船只,从东往西逆行,几乎不太可能,这就制约了新市向西的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作者:神样胡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