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儿童用药应该慎之又慎。本文总结现实中常见的儿童用药误区,希望为药师和家长提个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区1:加大用药量

为了更快治愈,不少家长常给孩子加量服用药品,或将成人药品直接给孩子服用。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药物的代谢能力,排泄能力较弱,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会造成肝脏解毒负荷加大,造成急性肝中毒或因药物蓄积导致肝中毒。如,孩子感冒发热时,频繁或加大使用退热药,可能对孩子造成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的危险。因此,不可随意给孩子加量服用药物。

误区2:大病小病均输液

不少家长为了达到“速效”,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治疗。有些疾病如普通感冒、水痘、发热等根本无需输液,只要对症处理一般多能逐渐痊愈的。

虽然口服用药起效慢,但不良反应最轻,也最经济、安全,还可防止交叉感染,减少病人输液时的疼痛或静脉炎的发生;输液尽管起效快,但不良反应也最凶猛,一旦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可能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而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患者较多、医务人员相对不足,抢救设施陈旧,一旦出事很难逆转。所以,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输液。

误区3:药越贵越好

有些人认为药品价格越贵,质量就会越好,疗效也就越好。其实现在许多产品都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价格的高低与药品质量关系不很大,价格便宜的药品疗效不一定比贵的、进口的差。有的所谓“贵药”只是厂家炒作的结果,或者将包装改变以下,价格就上升了几倍,但疗效并未发生改变;也有的甚至因盲目吃所谓的“好药”、“贵药”,提高了自身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难度。药价高低与疗效好坏毫无关系。如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小儿腹泻、绿便的乳酶生,只有几分钱,效果不弱于某品牌的“活菌”制剂。

误区4:进口药就一定好

部分家长有进口药绝对不用国产药,盲目认为“进口”药,质量一定好。其实,许多进口药品的疗效并不一定比国产的药品好。进口药品很少在我国进行临床研究,而他们提供的临床研究数据不一定适合中国人,也不可能全面反映出所有人群的用药情况,国内安全性研究比较缺乏,潜在的危害更大。迷信进口药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无法避免的危害。

误区5:只买便宜药

这是另一个极端。个别家长偏执认为“贵药”坑人。价格放开的今天,因为进药渠道不同,药品购销需求量的不同,季节变化影响不同,即便是同一厂家的同一药品,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不同的厂家,同样品名,同样规格的药品价格也存在差异。一味追求便宜可能耽误病情。有些比较便宜的药品很有可能是从非正规渠道进的药,或者是近失效期的药品甚至是假冒伪劣药品,因而,对比较便宜的药品,一定要认真检查药品生产厂家、药品批准文号、药品批号、生产日期、药品有效期等。

误区6:多药同服

由于缺乏医药知识而联用药物,不但不能达到效果,还可能对肝肾等脏器功能造成严重危害。用药品种越多,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越大,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儿童年龄越小,肾功能越不完善,可使药物排泄减慢,再加上语言表达准确性方面弱于成人,常导致毒副作用被忽视或延误。

误区7:重复用药

把相同成分、相同(或相似)药理作用或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药物同时使用,称为重复用药。儿童常发热、感冒,家长常将几种抗病毒药,如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颗粒、连花清瘟颗粒等多种药联用,或将布洛芬口服液、对乙酰氨基酚片、吲哚美辛栓、尼美舒利颗粒及注射用赖氨匹林等多种药物同用。多种解热镇痛药物联用极易导致虚脱、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请勿随意重复用药,以免对孩子身体造成危害。尼美舒利颗粒用于儿童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屡见不鲜。

误区8:随意改变药物剂型或用药方式

有的家长把胶囊打开将里面的药物倒出,或将缓释片碾碎,或把注射剂改为口服,或将含片、泡腾片当普通片口服;或因过敏或哮喘时将孟鲁司特颗粒溶于温开水中给孩子服用。而孟鲁司特颗粒规范的用法是可直接服用,也可与一勺室温或冷的软性食物(如苹果酱)混合服用,或溶解于一茶匙室温或冷的婴儿配方奶粉或母乳服用,不应溶解于除婴儿配方奶粉或母乳外的其它液体中服用。随意改变药物的使用方法可以减弱药物作用,增加毒副作用,所以不可随意改变药物剂型或服用方法。

误区9: 乱用维生素D或微量元素或营养药

维生素包括水溶性和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多无蓄积作用,多余的可以从尿液排出体外;但脂溶性维生素长期或大量使用可以导致蓄积,对身体产生毒副作用。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因乱用维生素D而引起中毒的报道屡见不鲜;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但需求量很少的一些元素,乱用轻者造成蓄积,重者造成身体损害;而乱用营养药,造成营养过剩,身体发胖、性早熟、诱发少年胰腺炎、糖尿病、高血压等。

误区10:凭别人经验或偏方、秘方购买药品

有些家长一旦听到某人说某种药品疗效不错时,就想法设法去购买。由于人的年龄大小、身高、胖瘦及所患疾病性质及疾病的进展不同,治疗不可能千篇一律的。照别人经验用药,可能延误病情或用错药。

由于秘方的秘密性,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也是隐秘,有些偏方已成为江湖游医行骗的幌子,疗效并不确定,毒副作用也不为人们所了解;有些偏方药物配伍不合理,存在较大毒副作用,普通人难以分辨。因此对于所谓秘方,大家要多留个心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张邦升,男,主任药师,临床药师,中药执业药师,执业药师,农工党党员,金凤区政协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学会学术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添加药学瞭望管理员

进入学术交流群

《药学瞭望》征稿邀请

01.投稿内容

征稿内容不限于:研究进展、团队科研成果、临床用药经验分享、典型病例解读、疾病诊治经验、人文故事等

02.联系人

投稿 | 学术报道 | 合作

投稿联系人:刘老师 1520132020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contact@siri.ntesmail.com

(来源:药学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