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市公布了2023年全市人口监测统计数据,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22年的0.7大幅降低到了0.6,生育率远低于世界排名倒数第一的韩国

以国际上通行的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持平,从而保持社会人口总数的稳定。

作为参考:

低于1.5属于“极低生育率”,0.6更是只有正常水平的1/4。

可想而知,上海人的生育意愿有多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和北京和东京等压轴大城市相比,上海也是出于垫底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生育率如此之低,和高房价绝对脱不了干系;

实际上从2016年房价大幅上行之后,上海的总和生育率就在不断走低——

火箭哥曾经做过统计,目前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之高,已经是地球第二的水平,可谓地狱难度中的地狱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大的购房压力加上高昂的生育、教育成本,自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娃了。

在网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对愿意生娃的女性来说,从初入职场到结婚生子,所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让她们的生育年龄不断的推后:

从2015年上海初育女性29.01岁的年纪到今天31.66岁,高房价果然是最好的避孕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育率的降低,加上生育年龄的推迟,导致近年来幼儿园的入学人数也越来越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总体生育率在降低,但「本市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在生娃的意愿上,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常住人口在二孩及以上的生育率已接近34%,要远远高于户籍人口的26%,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更大的居住空间和房产配置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点上,新增购房需求更旺盛、生娃意愿更强烈的外来常住人口,显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近年来上海新增落户和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也能看出外来常住人口对已进入人口负增长的老龄化上海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上海落户政策的不断放松,2021年以来上海每年新增落户及家属随迁落户的人数总和都在15万上下,去年更是超过了20万人,加上去年超过11.56万的新增常住人口数,高学历、高收入的新上海人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新上海人占领上海,正在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

在买房这件事上,新上海人的话语权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02 “土著VS新上海人”

在预算一样的情况下,对于“哪里更好”的问题,新老上海人的选择可谓天差地别。

在今天土著的心目中,如果要有个先后排序,旧租界所在的历史风貌区是最有味道的地方,而后才是后续发展起来的西郊、古北、天山等新片区,大多还是位于浦西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新上海人眼里,地段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说土著眼中最好的是历史积淀的老城区,那在新贵眼中的地段鄙视链就是这样的:

全新、滨江,但凡能带上其中之一都是今天大众认知里的高尚地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历史」「情怀」是土著追寻的标签,那「滨江」「氛围」就是新上海人最喜欢的区域——

江景在近年盛行,其中不乏上海一江一河的建设发展,但炒作也不乏是背后的推手之一。

可以看到,新上海人可能更加喜欢全新的城市界面、组团的成片社区,比起浦西零零碎碎的老破小那是干净不少;

这是一种不一样的洋气和氛围,对于没有地段羁绊的新来者而言,这样的片区可能更有感觉。

03 “写在最后”

2种观点的背后,代表着的2种选筹逻辑——

可能房价一样,但「接盘侠」的群体却是完全不同的:

一边,是代表历史羁绊的老土著,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地段情怀;

一边,是代表外来势力的新希望,用新眼光定义着地段的高低。

无论是哪种选择,其实都没有对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未来这些板块的房价如何走向却是好奇的话题,到底是传统浦西认可的板块价值回归、还是新上海人认可的全新板块强势依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