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文渊的历史书

前言

很难想象到深藏在亚洲贫瘠山区的一个小村庄竟然曾经还是亚洲最大的黑枪制造和贩运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订货到制造再到交易,所有环节都是地下操作,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和犯罪团伙,都会慕名前来采购便宜的枪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里也从刚开始的小产业逐渐扩大到拥有约600家从事军火制造和贩卖的作坊,每年可制造出5万支各类枪支弹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不包括村周边山区隐蔽的工坊,如果把它们都算上,光这个小村庄一带的军火产量可能还要再翻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个深藏在亚洲贫瘠山区的小村庄,是如何成为军火制造的代名词的呢?它的黑枪又流向了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源于战火

这个小村庄就是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山区的达拉村。

距离阿富汗边境只有35公里,一条蜿蜒的山路将其同巴基斯坦的省会白沙瓦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气候干燥贫瘠,交通不便,村民以农业牧业为生,生活非常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似乎觉得这个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庄,似乎与军火毫无瓜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然,达拉村之所以成为亚洲最大的黑枪基地,与这一地区的战乱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达拉村造枪历史的起源,现存两种主要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种说法认为,这可以追溯到1857年,当时印度爆发大规模反英起义,战火波及到开伯尔山口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受伤的英国士兵来到达拉村避难,后把自己的枪支赠送给救了自己的村民,还把制枪经验传授给他们,从此达拉村的村民便开始制造和贩卖枪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达拉村村民的口述历史,虽然细节上存在争议,但反映了村民希望将达拉村描绘成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武器圣地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信的说法是,达拉村的制枪历史应该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阿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意图侵占阿富汗,遭到当地人民的英勇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争中,达拉村的村民从战场上搜集各类英军遗留的枪支弹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拆解研究逐步掌握了枪支制造技术,并开始仿制枪支,出售给参与战争的阿富汗人民,用于抗击英国殖民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说法更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考古发现表明,达拉村制造的最早枪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英式兵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哪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达拉村的制枪历史起源于19世纪中叶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处于中亚要冲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居民需要武器来保卫家园,而战争又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来掌握制枪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来的几次战争,更是让他们看到了制造和贩卖枪支的巨大商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渐渐地,这门传统手艺就成了村里很多人谋生的方式,并代代相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达拉村的制枪历史是这一地区动荡环境的产物,也成就了它在枪支制造领域的独特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鼎盛时期

达拉村靠制造黑枪维生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迎来它的巅峰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强大的红军很快占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等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苏联的入侵,阿富汗当然没有坐等被打,而是拿起手中的武器奋起反抗,与苏军和亲苏的阿富汗正规军进行了长达10年的拉锯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同时这场苏阿战争也给达拉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商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拉村依托雄厚的制枪传统,迅速抓住战争带来的机遇,大量生产简易军用枪械,出口给阿富汗反抗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有订单,他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交付大量枪支,这为达拉村的枪匠和商人们带来了巨大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关键的是,从战场上搜刮来的各类苏制武器,让达拉村的技工们可以大规模仿制苏联式枪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尤以AK-47突击步枪最为成功,几乎达到了100%仿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仿制枪械外形与原装枪械几乎一模一样,性能也非常过硬,而且售价只有原装的10%左右,深受第三世界国家武装力量的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达拉村一度达到了只要将原型给它,他们就可以仿造,就连导弹也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达拉村并未就此收手,反而将产能不断扩大,并且将产品销往南亚和中东更多的地下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达拉村可谓是“世界军火工厂”,几乎承包了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非法枪支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提高产量,达拉村还从全国各地招募了大量熟练工人,采取分工制的作坊模式,实现了军火制造的规模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的达拉村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军火产业集群所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主街两边琳琅满目地挂满了各类枪支就像一个露天军火超市,连小孩子都能熟练拆装各类枪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闹非凡的枪市就如同一个国际军火交易中心,各类闪亮的军用物资应有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亚和中东的各色武装力量,几乎都与达拉村有生意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没有达拉村提供的廉价武器,很难想象这一时期局部冲突的激烈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鼎盛时期,达拉村服务的不仅仅是本土武装,遥远的非洲大陆也成了它的销售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说明达拉村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军火集散中心,可谓“巴基斯坦的军火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艺精湛

达拉村的制枪技术在连番实战中也日臻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的达拉村枪匠多是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但在市场淘汰下,优秀作坊逐渐脱颖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开始从各地引进机床、成型机等设备,使军火制造实现机械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掌握了各类钢材、塑料、木料的加工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90年代中期,达拉村的一些大作坊基本实现了从毛坯到成品的一站式流水作业,产能与品质都大幅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达拉村最有名的作坊更是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检测仪器,几乎包揽了达拉村一半以上的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公司甚至具备制造火箭筒、迫击炮等重武器的能力,以及对枪械进行保养维护的后勤服务,堪称达拉村的“军火皇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机械化改造,达拉村的技工们还对枪支结构进行持续优化,使其更适合实战条件下的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使用更耐磨的材料制造枪管,增强抗跌打能力,或者调整武器配重,增加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细节上的改进使达拉村的仿制枪比原产枪更受第三世界使用者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夺取一座城池,与武器的性能质量息息相关,而优秀的武器为达拉村赢得了海内外客户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90年代末,达拉村不仅能够完美仿制任何枪支,还能根据客户定制生产新型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拥有从设计到试制再到批量生产的全套能力,这使达拉村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独树一帜,技术水平可堪比一个国家的军工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业绩斐然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达拉村的军火产业也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AK-47系列步枪为例,达拉村的年产量在90年代中期达到了30万支,占全球非法AK-47总产量的70%以上,被称为“世界AK-47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拉村生产的各类枪支总量在1995-2000年间保持在每年50万支左右,其中95%以上都通过各种途径走私出口,主要销往亚非地区的冲突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单AK-47一项,其出口额就高达2.5亿美元,这些非法武器为达拉村每年创造了超过5亿美元的黑色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拉村的武器出口覆盖了整个亚洲和非洲大陆。

可以说,几乎所有20世纪90年代的地区冲突都染上了达拉村的火药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产量惊人相匹配的是达拉村枪支的超低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当时国际市场上原装AK-47的价格300美元计算,达拉村生产的仿制AK-47平均价格只有30-50美元最低的甚至只要10美元,堪称“白菜价”,比手机还要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超高性价比,吸引了全球的游击队、恐怖分子和军阀们聚集达拉村采购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型运作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反恐形势压力加大,达拉村的黑枪生意也逐渐受到政府管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国际社会加大了对暴力极端主义的打击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全球最大的非法枪支来源地,达拉村逐渐受到各方关注。

再加上2008年发生在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中也使用了达拉村制造的枪支,让这个小山村的名声跌入谷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恐怖分子的兵工厂”成为达拉村在国际舆论中的标签。

在各种压力下,巴基斯坦政府不得不管控达拉村的非法枪支制造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先是禁止村内公开贩卖枪支,后来又派遣重兵进驻达拉村,强制要求上缴枪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2010年,村内的作坊大部分停工歇业,主干道上的枪市也销声匿迹表面上达拉村的黑色产业链似乎被遏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达拉村的制枪民俗根深蒂固,仅仅依靠政府禁令难以根除。

为了躲避监管,不少作坊转入地下,改在深山老林中秘密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还利用各种途径将产品运往其他地区,再从海运或陆路偷运出境,这使得黑枪生意依然在暗流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达拉村的制枪商人也在寻找转型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大作坊成功转型为合法的武器公司,利用自身雄厚的制造能力承接政府军队的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人将制枪技术应用到其他行业,比如生产水泥搅拌机,维持村内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拉村转型发展至今,非法枪支制造可能仍在暗中进行,只是规模和影响力大不如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