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德正在指导小学生排练。许斯涵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基德正在指导小学生排练。许斯涵 摄

“天上一颗星,地下开书斋……”5月31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指导,金平区委宣传部、金平区教育局主办的2024年汕头市“鮀城大思政”系列活动首场“童谣里的潮汕”在金平区东厦小学举办,朗朗上口的童谣响彻校园,让孩子们感受潮汕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我市近年来积极推动非遗校园传承工作而组织的众多活动之一。如今,我市各项非遗文化逐步走进孩子的视野中,吸粉众多“小孩哥”“小孩姐”,更是点亮无数孩子的童年梦想。多彩非遗文化,是这座城市在“六一”儿童节送给孩子们的特别礼物。

在这场活动中,东厦小学的学生们演唱潮汕童谣串烧《潮汕童谣真趣味》,唱出丰富多彩的乡土情趣,彰显浓郁的地域特色。“每当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潮汕童谣,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家人教我唱童谣的时光,我喜欢传唱潮汕童谣。”东厦小学学生方家博说道。童谣非遗传承人、汕头电台资深主持人黄斌也为学生们带来讲座《童谣里的潮汕》,讲述潮汕童谣与生活之间的故事,以及潮汕童谣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潮人精神,多角度描述潮汕童谣的传承和创新之路。东厦小学学生顾荣也是一位童谣传唱爱好者,“潮汕童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非常博大精深。”他希望在学习潮汕童谣中,说好潮汕话。

据悉,“鮀城大思政”系列活动还将陆续邀请传统文化、侨批文化、党史、网络安全、检察、心理等领域专家进校园,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活动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为传承和弘扬潮汕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多彩的非遗文化,放飞孩子们的童年梦想,越来越受孩子们的喜爱,也让无数的孩子们走上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端午将至,在澄海区西社幼儿园,这群萌娃组成的龙舟队响亮口号,在泳池中整齐划一地挥桨披浪,气势不亚于江河里真正的龙舟勇士。“我很喜欢划龙舟,我是划得最好的。”不足6岁的陈孜达学习划龙舟只有一学期,但已经掌握了动作技巧,他自豪地说道。而幼儿园的不少家长也非常支持。“龙舟的练习,既能够锻炼身体,也能学习龙舟勇于前行、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一位家长表示。

从2014年开始,西社幼儿园就将“舞狮、赛龙舟、英歌舞、腰鼓舞、潮汕童谣”等潮汕民间艺术活动引入兴趣课程。“我们身在潮汕,为潮汕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对潮汕精神的认识。”西社幼儿园园长黄冰云希望通过兴趣课程的培养,从小在孩子们心灵中培植文化之根。

汕头大地上,水上龙舟延伸发展出的地面“龙舟”同样威武。在濠江区河南小学的礼堂里,陆上“红绿双龙舟”正跟随着音乐节奏蜿蜒舞动,时而表演水中竞渡,时而模仿水面嬉戏。这是濠江区的河浦旱龙舟舞文化,已有上百年历史,2022年还入选汕头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如今,河南小学的孩子们已经成为这项非遗文化的“小小传人”。这几天,他们正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加紧排练,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行展演。“我以前看过旱龙舟舞表演,我从三年级开始学,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我们去年在小公园表演,我希望更多人知道我们家乡还有这种非遗文化。”河南小学学生陈佩璇告诉记者。

1975年,濠江区河南小学开始建立旱龙舟舞队,陈基德作为当时学校的教师,开始参与培训工作,直至如今,他还是学校旱龙舟队的顾问兼艺术指导。这项民间艺术活动,在这所学校累计培训学生达数千人。河浦旱龙舟舞第五代传人陈基德说,这项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就是模拟在水里划龙舟的动作,有的像双龙出海,有的像在你追我赶,它很大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锻炼学生体魄,这已经是学校的特色活动。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校园接续发展近30年的民间艺术,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展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教育价值,这也是传统文化能够历久弥新,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

如今,汕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个,省级非遗项目51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60多个。不过,这些“绝活儿”已然不是非遗传承人的“专属”,许许多多的90后、00后甚至10后、20后正主动接过“接力棒”,成为非遗“新传人”,让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劲活力。“孩子们兴趣很大,练得很辛苦也不喊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进一步了解端午节、龙舟比赛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树立爱国情怀。”河南小学老师、河浦旱龙舟舞第六代传人陈月云表示,学生们慢慢成为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本报记者 许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