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1.究本心

人之一生,本心不可失。失意之人常怀感慨:“假使我也那般则如何如何。”其实,成与败,既有平时的积累,也有临场的一念。以演讲为例,抑制杂念,降伏本心,便能征服无数演讲听众;反之,站在众人面前,必会因紧张而说不出一句话。从众目睽睽之下的一言不发到满堂掌声喝彩,降服了内心,就镇住了场子。古言大器晚成。之所以难以早成,便是因为磨砺还远远不够。

2.因缘起

人总要有点傲骨。久远之前,曾这样认为:“常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更好;但一般人做不了的,‘我’或许能够令人惊叹。”那么,到底是想令人惊叹到什么程度呢?名声只是虚妄,如同捕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题——而完成课题,推动时代继续向前,则是一代人共同的使命。

做选择并不容易,如同古希腊著名的题:“100步长的麦田里,选出3粒你认为最好的麦子,但是不能走回头路。”失望者们不是因为过早集满了麦子,就是为了等“最大的”而错过了。审时度势是有益的,但同样的环境造就类似的思想,而过大的变化却使人迷误;中庸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或许也是一种选择吧!

3.初来到

某网络小说里提及:“世界其实是由无数偶然构成,人们常常说,‘当时如果不是…,就不会…’,然而,就像我们此刻俯视着整个天空之城,如果长久观察,我们将会发现,所谓的凑巧是愚人安慰自己的谎言,无数偶然的沙土堆积在一起,必然的大厦就建立了…”

不论是哪里,来了就总有来到的理由。与其因不合意而失落,倒不如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来?来这里能学到什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陷入困境的泥潭,显然是因为错误地踏出了第一步。因此,跳出泥潭不等于逃出生天;弄清楚为什么会有冒失的第一步,才不至于继续在别的地方第二次跌倒——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4.错乱局

《易》言:“比之无首,终凶。”

泥潭终究是泥潭,令人战战兢兢。偶尔换血叫“新陈代谢”,经常输血动手术,那只能“万事小心”。不能盈利的企业,无法长期生存。靠“内幕消息”,能一时暴富,也可能立马暴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为永续发展添砖加瓦——这才是长久的正道。

看着滚动的车轮欢呼雀跃,有时却不知大车驶向何方…

5.臣子心

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人与人,人与集体,不存在绝对意义的高下之别。故此遇困难时稍帮一把,多付出一点,的确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反过来说,“你若不能如此高尚,则不配作为人”,这或许就有点啼笑皆非了。人心是微妙的,有时候为一碗饭,可以低头哈腰;有时候为争一口气,却挺直脊梁。既知人心,就不要留下隐患——这其实是常识。

6.风云变

小舟穿行在巨浪里,随时可能被掀翻。可怕的不是翻船,而是会不会翻船的不确定——“天崩地裂”比“天将崩、地欲裂”要稍微好一点。

安分地做好本职工作,朝着既定的方向坚定走下去,这是唯一能够做的事情。

吃亏并不要紧,得失也不重要;有理,才能走得远。正所谓破而后立。大手一搅,池水由清明变为浑浊,继而再回归清明。恰如小说家所言:“人生最牛的事情,莫过于当你人生或困窘或厌倦或高潮时,有本事突然玩个金蝉脱壳。”

7.尘垢脱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福祸皆是自招。本就没有所谓的“枷锁”和“禁锢”,又何来脱离之说?

如果一定要说,只能先求诸己。己身正,无惧影斜。避祸之道,多行慎言。回顾往昔,既曾有过,自当偿还,了却前因,无怨无悔,永无二过。心清离垢,身自无祸。

《三国志蒋琬传》载:“(孔明故去,)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