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和光伏发电等主要环节,其中硅料位于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在国内硅料行业,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是当仁不让的“四大天王”。

新特能源是特变电工持股64.51%的控股子公司,两者的实控人均为张新,合计控制新特能源约70.58%股份。新特能源的前身是特变硅业,主要生产多晶硅,后又通过收购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将业务拓展至风能和光伏电站建设。

2023年3月,新特能源向上交所主板提交的上市申请获受理。同年9月,新特能源成功过会,从此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

但侦碳家发现,新特能源的业务结构较为单一,虽然业务中也包含风能和光伏电站建设,但业绩依然非常依赖多晶硅业务,后者的营收占比也始终超过60%。这种单一业务结构,在硅料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形势下显得尤为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2023年报和2024一季报相继出炉,侦碳家发现新特能源的业绩持续出现营收净利双降。2023年,新特能源实现营收307.52亿元,同期下降-16.51%;实现归母净利润43.45亿元,同比下降-67.37%,减少金额高达-90.50亿元。2024第一季度,新特能源仅实现营收56.01亿元,同比降幅扩大到-44.47%;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仅3.59亿元,同比降幅继续扩大到-89.64%。

如果不出意外,侦碳家预计新特能源在今年第二季度很可能出现亏损,而背后的原因,除了硅料市场价格暴跌下的外部严重的不利环境,与新特能源自身的产品和业务结构也密切相关。

一、收入大降成本大增,去年营收净利双降后,一季度净利缩水近九成

从新特能源最近三年的业绩来看,2022年是其业绩高峰,当年实现营收375.41亿元,同比大增66.68%;同期实现净利润133.95亿元,同比暴增170.33%。同样是2022年,硅料市场价格从去年同期8万元/吨的基础上直线上冲,最高曾突破30万元/吨。侦碳家认为,新特能源2022年业绩的强劲增长,与同期硅料市场如火如荼的价格走势完全吻合。

然而自2023年初开始,硅料市场价格开启了一路下跌模式,以硅料业务为主的新特能源业绩自然也出现了大滑坡,2023年业绩最终以营收净利双双下跌收官。尤其是净利润,大跌2/3,减少了-90.5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侦碳家认为,新特能源2023年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是收入大降,成本反而大增,此消彼长之下,净利润被大幅压缩。2023年,新特能源的营收从375.41亿元下降到307.52亿元,减少了-67.89亿元;但营业成本反而从164.66亿元上升到204.65亿元,增长了39.99亿元。两相结合,相当于利润空间被压缩了107.88亿元。这是新特能源2023年净利润大降的主要原因。

如果从毛利率的角度看新特能源的利润衰退也非常直观。在2022年硅料上涨周期中,新特能源毛利率从41.25%增长到56.14%,但又在随后的2023年迅速下降到33.45%,接近于腰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对新特能源2023年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的还有其他因素。首先是应收账款,由于新特能源较为特别的业务结构,应收账款的规模不低。2023年,新特能源应收账款高达64.98亿元,为此计提了坏账准备3.95亿元。

其次是存货减值,2023年光伏全产业链都在面临市场价格下跌,而新特能源的存货规模也不低,因此减值在所难免。在新计提了存货减值准备1.34亿元后,新特能源的存货余额依然高达为24.38亿元。

当然,新特能源2023年报还是显示出一些可取之处,比如其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状况都还可以,本文就不再赘述。

新特能源的净利润等业绩指标下降,受硅料市场价格下降影响较大;而今年一季度,硅料市场价格延续下跌趋势,因此新特能源同期营收净利等业绩指标继续大幅下行丝毫不奇怪。

2024一季报显示,新特能源实现营收56.01亿元,同比大降-44.47%,自此营收也加入腰斩行列,意味着业绩形势进一步恶化;同期仅实现净利润3.59亿元,同比大降-89.64%;营业成本则继续上升14.32%,利润空间比起同期被压缩了50.22亿元,毛利率也在2023年的基础上继续大幅下降,仅剩23.4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此,侦碳家大胆预测,新特能源二季度的业绩指标很可能继续下降,尤其是净利润,很可能会出现亏损。因为就在4月下旬,硅料市场价格已经跌穿了行业成本线,5月初更是跌破了所有硅料企业的现金成本线。目前这样的不利形势尚未看到反转可能,因此包括新特能源在内的硅料企业,二季度的盈利状况将大概率面临阿加莎著名小说“无人生还”的局面。

二、硅料价格跌穿现金成本,二季度难盈利,洗牌局放大产品劣势

客观来说,今年以来硅料市场价格的继续下跌,是全行业都在面临的威胁,并非新特能源自身可以左右或决定。

硅业分会今年4月16日的当周数据显示,N型棒状硅的成交价格区间跌至仅有4.10-4.50万元/吨的区间,平均成交价仅有4.30万元/吨,环比下降5.08%。P型致密料的成交价格区间也跌至仅有3.40-3.90万元/吨,平均成交价也仅有3.73万元/吨,环比下降4.36%。此外,N型颗粒硅的成交价格区间为4.70—4.90万元/吨,平均成交价4.75万元/吨,环比下跌8.65%,单晶菜花料更是跌至仅3.37万元/吨。

上述惨谈的市场价格,不仅意味着在今年短短数月间,硅料市场价格又下跌接近三成;也意味着从30万/吨的最高价格下跌至今,硅料市场价格的累计跌幅已经超过八成;而且还跌破了多数硅料企业的行业成本线。

今年硅料价格的“赔本”走向,既受下游硅片价格、产销量和库存水平的拖累,也与硅料行业本身产能、开工率和库存水平过高密切相关。

首先,下游硅片的同期市场价格不仅在继续大幅下跌,硅片下游的电池片价格下跌幅度还更大,在加上市场需求从P型转向N型带来的调整,硅片产销量受阻,库存水平高企。硅片出货不畅自然也影响上游硅料的销售。

其次,硅料行业自身的产能急剧增加也打破了供需平衡,满产策略又导致库存高企,所以叠加后的效果引发了硅料市场价格的暴跌。

2024年初,晶硅产能还保持在200万吨左右,本来如果能将产能利用率控制在80%以内,硅料就可以实现供需平衡。但实际情况却是,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产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流而来。

以5月1日通威股份在云南二期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成功开车为标志,今年上半年将至少有60万吨多晶硅新增产能投产,包括今年第二季度预计将投产的大全能源的内蒙古包头二期10万吨多晶硅项目,合盛硅业的东部合盛20万吨多晶硅项目,以及亚洲硅业的10万吨多晶硅项目等。

而在今年下半年,预计还有通威股份在包头的20万吨、其亚硅业在哈密的10万吨、青海丽豪在宜宾的10万吨,以及吉利聚能10万吨、协鑫科技8万吨和聚光硅业5万吨等硅料新增产能也将陆续投产。

硅料行业新增产能这样接踵而至的情景,不禁让侦碳家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著名的《多收了三五斗》:“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从下游装机量反推需求,年初200万吨硅料产能即便按80%开工率计算,160万吨硅料供给满足下游需求已经绰绰有余。

但按照硅料新增产能16个月的建设期估算,2023年开工、目前已在建设中的硅料新产能项目还有13个,合计将新增产能超过150万吨。因此按硅业分会的计算,预计2024年底,硅料产能理论上将达到360万吨以上,即使考虑关停清退落后产能的因素,总产能超过300万吨将毫无悬念,大幅超过了下游需求量,硅料市场价格自然要大幅下降。

除了产能新增过多,今年以来硅料企业基本处于满产状态,导致行业库存最高时甚至达到了25万吨,这也倒逼了硅料企业通过大幅降价实现“以价换量”。

新特能源作为硅料行业前三的头部企业,在产能扩张上也毫不示弱。2023年报显示,新特能源准东20万吨多晶硅项目的一期10万吨项目已于2023年8月简称投产,从而已将其总产能提升到30万吨/年,并继续朝着40万吨/年的宏大目标迈进。2023年新特能源实际实现产量19.13万吨,销量20.29万吨,较上年同期分别大增52.01%和90.16%。

但随着硅料市场价格在今年5月份继续下行,已经击穿了所有硅料企业的现金成本线,很多硅料企业因此宁可选择检修减产,也不愿亏本赚吆喝。不但新特能源苦心孤诣投建的新产能面临销售越多亏损越大,连现金成本也无法覆盖的窘境,连光伏行业都再也坐不住了。

5月17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北京召开“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包括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和大全能源等头部企业悉数列席。会议提出要加强对于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鼓励行业兼并重组,以及畅通市场退出机制。

侦碳家认为,不仅上述会议精神从出台到落地需要时间,上下游的供需、产能和库存形势也并非短期可以改善,因此短期内硅料市场价格还很难具备反转可能。

但客观来说,这样的行业洗牌,对硅料头部企业可能反而会带来机会,有望实现强者愈强。不过相比N型料占比更高的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新特能源的硅料产品还在以P型料为主,有可能会因此错失良机。

三、产能虽高N型料占比却低,恐难搭上行业洗牌顺风车

N型组件相比P型组件,有着“四高四低”的巨大优势,即高功率、高效率、高双面率和高发电量,以及低衰减、低温度系数、低BOS和低LCOE。

以高效率为例,P型电池片少子是电子,N型电池片少子是空穴,而硅片中杂质对电子的捕获远大于空穴。在相同金属杂质污染的情况下,N型电池片表面复合速率低,少子寿命比P型电池片高1-2个数量级,能极大提升电池的开路电压,因此电池转换效率更高。

因此在客户和行业双双推动下,N型组件的市场占有率正不断冲向新高。其中,以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为代表的组件企业推出的基于TOPCon电池技术的N型组件最为明显。而N型电池片的原材料又是N型硅片,其又以更上游的N型硅料为生产原材料,因此N型硅料越来越吃香是必然之势。

但据公开资料,在目前硅料企业中,N型硅料的产能主要集中在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和协鑫科技这三家硅料头部企业,而新特能源的N型硅料产能相对较小。

比如大全能源的N型硅料占比已到60%,未来将很快达到100%。其内蒙古一期10万吨产能具备100%生产N型料的能力,新疆10.5万吨产能在不做技术改造的前提下,N型料生产比例可达60%-70%。

而新特能源去年可能仅有甘泉堡多晶硅产能中的N型硅料占比达到50%,以及内蒙10万吨多晶硅产能实现了30%占比。另外新特能源新增的20万吨多晶硅产能建成投产后,也会提高N型硅料占比。

但和其他三家头部企业相比,新特能源的N型硅料产能和占比都偏低,而N型硅料却比起过剩的P型硅料相对稀缺。这可能会导致新特能源在N型硅料将越来越流行的未来,失去利用本次行业洗牌做大做强的先机。

除了硅料产品结构相对落后,侦碳家认为新特能源硅料+光伏电站的组合也很特别,有利有弊。

四、夹击组件客户的硅料+光伏电站组合,应收账款回款压力大

和同样采用多元化运营的其他硅料企业不同,包括采用垂直一体化战略而同时进军电池片和组件市场的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一早就将主要目光投向了光伏电站业务。当时,新特能源的主要收入还不是来源于硅料业务,而是来自光伏电站的建设业务。比如2020年后者为新特能源贡献了约50%的营收,而硅料业务仅创造了30%的营收。

新特能源的光伏电站业务主要包括三大模式,EPC、出售和运营。在“EPC”模式下,新特能源提供电站的设计、施工、采购等一系列服务;而在“出售”模式下,新特能源除了自行设计,还要自行建造光伏电站,然后再出售给能源企业;在“运营”模式下,新特能源在自行建成光伏电站后还要自行负责电站运营。

新特能源选择用光伏电站和硅料业务配对,自有其深意。因为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都需要购买和使用光伏组件,而后者产品的原材料最终又出自硅料。如果能通过采购组件来促进硅料销售,新特能源无形中就为硅料业务争取到了优势。因为对于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来说,如果硅料供应商能够为其产品拓宽销路,选择向其购买硅料又何乐而不为呢?和谁买不是买?因此,新特能源的组合策略实质上是在用光伏电站配合硅料“夹击”组件客户。

但新特能源的光伏电站业务,实操中还是遇到些问题。首先,光伏电站的收益周期长,应收账款额较大,造成短期回款压力,比如2022年,新特能源的应收账款为52.06亿元,占同期流动资产的19.02%,其中80%就来自电站建设业务。此外,国家再生能源补贴的到账时间也较晚。

其次,建设光伏电站需要履行一系列审批流程,而新特能源的办法就是设立众多子公司通过当地关系来推动。公开资料显示,新特能源拥有子公司超过400家,其中不少还是0社保。而且在项目前期费用中,咨询费金额也明显较高,比如2021年的咨询费金额甚至高达6,750.26万元。因此新特能源建设光伏电站的业务不但受到审批流程制约,有时还可能面临合规风险。

目前光伏产业链内卷正在加剧,除了硅料,也包括光伏电站。2023年报显示,新特能源的风能、光伏电站建设板块实现收入人民币62.6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8.47%,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新能源电站开发和建设市场竞争加剧,该集团风能、光伏电站建设业务规模略有下降,且业主纯施工招标和设备指定采购的模式增多,电站建设的单瓦收入减少所致。

2024年3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更是迎来了近3年来的首降,光伏新增装机容量9.02GW,同比下降32.13%。

综上所述,光伏电站建设未来同样面临内卷和挑战,新特能源的“夹击”策略实施难度在不断增加。

新特能源早在2015年就登陆港股上市,但自2021年以来,股价却总体在持续下降,即使是硅料行情最好的2022年也没有扭转下跌趋势,现在当然更难了,周线图已经持续几十周都在下降中,投资人对此的埋怨之声不绝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王莽取代西汉建立的“新朝”历时15年,曾有人对此戏称:成立时间一长,新朝就不新了。取意为新颖而且特别的新特能源,如今主板上市在即,未来如何让投资价值久而弥坚,不再出现港股那样令一些投资者失望的走势,是这位硅料巨头未来即将面临的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