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张海新

苹果锈病主要危害蔷薇科植物如苹果、梨、山楂、海棠及柏科植物中的桧柏、龙柏、爬地柏等)危害严重时造成寄主叶片上病斑密布,叶片变黄,提早并大量脱落,果实发病后停止生长或畸形,直接影响其品质和产量,柏树上发生时,造成针叶及小枝枯死,影响景观效果。

1 症状诊断

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叶柄、果柄、新梢等幼嫩组织。主要症状特点:被侵染部位橙黄色,组织变厚,病斑表面产生黄色小点(性孢子器)后逐渐变黑,后期在病斑上长出淡黄色长毛状物(锈孢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 叶片被害状侵染初期的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为近圆形橙黄色有光泽病斑,病斑边缘清晰,上密生针尖大小橙黄色小点(即性孢子器)。随病情发展,病斑逐渐肿胀变厚,上面的小黄点变成黑色,在叶片背面长出簇状毛状物,形似羊胡子,叶片病斑正面略凹陷,叶背面稍隆起,初为淡黄色,后期和病斑一同变为黄褐色。严重发生时,一个叶片上长有数十个病斑,造成叶片丧失光合作用功能,变黄枯死大量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 果实被害状病斑呈近圆形,肿胀隆起,初为淡黄色,后期变为橙黄色,发病时间比叶片发病晚 1周左右,发病部位大多靠近萼洼处,病斑表面初生黄色小点并逐渐变黑,病斑上长出黄褐色毛状物,病果畸形。

1.3 叶柄、果柄、新梢被害症状病斑橙黄色,受害部位隆起明显,呈纺锤形,上面着生黄色小点并逐渐变成黑色,后期长出黄褐色毛状物,易造成早期落叶、落果。新梢染病后病斑凹陷易造成枝条衰弱或折断。

2 发生规律

锈病是一种寄生型高等真菌性病害,转主寄主为桧柏。秋季桧柏遭浸染后,在针叶、小枝上产出黄褐色菌瘿,以菌丝体在菌瘿中越冬。春季菌瘿萌发,产生冬孢子角,吸收雨水或空气中的水份胀大,成胶质状黄褐色“菌花”,冬孢子角产生冬孢子,4 月中下旬冬孢子成熟,进一步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进行传播,通过叶片气孔侵入苹果、梨、山楂、海棠等寄主植物的叶片及幼嫩组织,受害部位逐渐发病,6 下旬至 7 月中旬后产生性孢器及性孢子、锈孢子器及锈孢子,9 月上中旬锈孢子成熟,经气流传播侵染桧柏,并形成菌瘿在桧柏上越冬,完成侵染循环。担孢子只危害苹果、山楂、海棠等寄主,锈孢子只危害桧柏、龙柏、爬地柏等,且1 年中只产生 1次担孢子和锈孢子,故锈病1 年只发生 1 次,没有再侵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1)建园时选择远离柏树栽植区。建成的果园尽可能清除周边柏树。公园景观栽植不要柏树与海棠等树种搭配,切断传染循环。2)果园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重施生物菌肥,科学合理修剪,增强通风透光性,提升树体抗病能力。3)春季剪除柏树上的发病枝及胶花,减少传染源。4)秋季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并深埋或烧毁,降低柏树侵染几率。

3.2 药剂防治1)春季菌瘿开裂、胶花出现前后,在此时间段雨后向果园周边柏树上喷施 3~5 波美度的石硫合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 2 000~2 500倍液或 70%甲基硫菌灵 800~1 000 倍液,可防止冬孢子萌发。秋季喷 40%氟硅唑乳油 3 000~4 000 倍液或80%代森锰锌 500~800 倍液 1~2 次,防止锈孢子侵染柏树。2)早春清园选用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 80%代森锰锌 500~800 倍液进行防护。3)花前和花后喷施 70%甲基硫菌灵 1 000~1 500 倍液或 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间隔10~15 d,连喷2~3次进行保护。4)发病初期喷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 2 000~2 500 倍液与 43%戊唑醇 2 500~3 000倍液混配,防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