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原本是门外的人,因为儿女的婚姻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亲缘关系。传统观念里,亲家同保姆、老师并列,被视为"外亲"之一,地位仅次于父母,需要尊敬有加。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在处理亲家之间的交往时,就显得格外谨小慎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不亲,一家人",这句俗语道出了亲家关系的亲密无间。结亲之后,双方会努力维系好这种关系,甚至比对待自己的亲生兄弟姐妹更加用心。逢年过节,大家就会一起聚餐;有喜事的时候,也会热情互帮互助、随份子送礼。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物极必反"。若是因为过于亲密无间,而忽略了基本的分寸和原则,反而可能会酿成矛盾和不快。所以,无论亲家关系有多么好,我们都应该"饭有三不吃,礼有三不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饭局作为亲朋好友聚会的主要场合,往往能够增进感情。不过,有些情况下同亲家共进晚餐,反而会带来不愉快。

第一,人在气头上的时候,最好暂时不要和亲家一起吃饭,免生口角。亲家双方由于立场不同,在某些问题上总会有分歧,一旦气氛紧张,饭局轻易就会演变成一场争吵。更糟的是,如果儿女、儿媳女婿也在场的话,矛盾很可能会被无端放大,酿成更严重的家庭纷争。

举个例子,2018年,河南登封一家五口因为彩礼纠纷在饭桌上大打出手,致使两个女婿身受重伤,其中一个更是危及生命。看来气氛确实影响很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即使到了饭点,还是暂且离席以绝后患,等气氛冷却再聚会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如果亲家年纪较大、身体抱恙,去探望时最好不要久留并共进晚餐。毕竟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悉心照料,你若是留下吃饭,反而会给他们带来麻烦。

我的一位朋友去看望86岁高龄的婆婆时,婆婆非要留他吃晚饭,于是他在那里陪同用餐。回家后,他才得知那天家人们为了准备他的一份晚餐,还特意临时外买了一些食材,着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此事引以为戒,探望老人时,除非主动被邀请用餐,否则还是不要轻易增加他们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有时候亲家会热情邀请你到他们的亲朋好友家做客。这种情况下,倘若你和那些人生疏相见,最好还是婉拒为好,免生尴尬。

我在乡村地区长大,每逢乡村婚丧嫁娶,不认识的远房亲戚通常都会组团赶场助阵。大家平时素不相识,一见面就像盲人摸象般互相打量,场面难免有些尴尬。从心理上说,人们在陌生环境中,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敌意,所以一旦没把握好分寸,矛盾也就容易激化。

综上所述,在一些特殊场合,与其勉强前去,倒不如避开潜在的风险,远离可能产生的矛盾和不快,这对双方都是一种体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说说"礼有三不随"。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送礼能表达祝福之意,增进感情,但也不可过度。如诗人陆游所云:"人家有喜,贺之以礼。人家有哀,吊之以礼。礼不可不尽,而过犯难却。"礼数拿捏得当,正是中庸之道。

第一个"不随"的情况是,亲家的一般亲戚,如姑姨舅叔侄子们,有什么喜事,你就不必特意去祝贺或送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法理层面讲,亲家关系只限于双方本家,并不涉及旁系亲属。按照亲疏远近的尺度,你我与亲家的亲戚往往已是很疏远的关系,生分都难说清了。如果都要互相走动、送礼问候,那确实会给双方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第二个"不随"的情况是,尽孝的礼数,应该由儿女来承担。

古训有云:"三年之丧,禫之以礼,哭之以礼,祭之以礼。"看似细微,其实孝敬长辈的礼仪门道甚多。作为长辈,你的责任是言传身教,而不是亲自操持。否则就可能"越俎代庖",让儿女们对长辈的孝心弥漫淡化。何况,如果你单方面替儿女付出,还很可能引起其他儿女的不满和猜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贾岛诚有言:"礼贵体察,不可拘于细。"送礼讲究的是心意,而不在于数目的多少。如果你的经济状况一般,生活已经捉襟见肘,那就不必勉强花钱去购置礼物了。这种情况下,多半亲家都会体谅和宽容,无须自扰。

比如,我的一位邻居,他的女儿婚后家境并不宽裕,生活费用都勉强糊口。有次他的亲家开办酒席,他只是托人带了个问候。几年后他的生活好转了,积攒了一些存款,才开始随份子、尽心尽力。即便期间他确实有些"失礼于亲家",但双方感情并未生疏。足见只要互相理解体谅,很多礼数上的疏漏都可原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饭有三不吃"还是"礼有三不随",核心思想都是要保持适度、分寸、体谅和理解。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亲家关系,在保持应有尊重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界限。

毕竟,亲家关系虽然非亲非故,却也不是亲生父母那般血浓于水。一味亲密无间反而容易越矩,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误会。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避免过多地干涉对方,给予足够的私人空间。

同时,我们也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亲家。每个人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都不尽相同,在某些观念和做事方式上难免有出入。若是互相理解和宽容,很多看似"不合礼数"的行为,其实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持适度的亲密距离并不意味着疏远,相反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尊重。如果亲家关系处理得当,必将化干戈为玉帛,成为相互的依靠和力量。我们更应该致力于用爱与理解去温暖这段缘分,而不是把它弄僵在一成不变的礼数规矩里。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有一对亲家,他们是重庆人,热情好客。而我们北方人比较内敛冷漠,有时难以拿捏分寸。刚结亲那会儿,双方在做客、聚会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文化差异和误解。但渐渐地,通过互相体谅、包容,彼此的距离拉近了。现在即便有些时候做事方式"不合礼数",大家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去纠结于表面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保持亲疏有度、互相体谅、用爱心和智慧去化解矛盾,才是处理亲家关系的最佳之道。只有做到"亲而有疏"、"礼不拘于细",亲家关系才能紧密而不失分寸,熟络而不疏离,受用无穷。

最后,诚挚地邀请各位读者,如果你们在处理亲家关系时也有过一些有趣或值得反思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和心得。通过交流分享,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