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上海的新房,得房率是真的低。

这些年来,为了防止KFS们“偷面积”获利,上海在建筑设计规范上的要求是越来越严格,也让新房得房率变得越来越低——

10年前,一般18层左右的房子,得房率还能够轻松做到80%

可是到了现在,平均也就是73-75%的水平了。

也就是说,现在再买套100㎡三房,套内面积比原来要足足少了7-10个㎡,四舍五入是一个卧室的面积了。

如果你曾经买过房,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要么提高得房率,要么干脆取消公摊,按照套内面积来定价,已经成了全体买房人的共同呼声。

上海的房子可不只是得房率低,而且层高也是比外地吊打——

广东、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住建厅近期先后公布了《住宅品质提升指引》,其中明确提及:

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1米,而上海遍地都是2.95-3米的矮房子,高下立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的建筑规范带来的可不只是提升住宅层高,更重要的是:

在各地不断优化建筑规范的过程中,未来的新房得房率也将不断提升,在部分城市甚至能达到90%以上的水平。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外地最低层高要求3.1米、得房率都能干到90%的情况下,上海新房可能也是全国价格最贵、但居住体验最差的房子了。

这一点,在外地生活过的同学应该更有体会。

“房价高,不等于品质好”

纯粹从价格来看,上海的确是全国房价最贵的城市——

我们对比了2017-2024年四个一线城市的新房价格,上海从2023年开始就异军突起,已经站稳「全国最贵城市」标签;

如果要换算得房率的话,那这个差价就更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今天上海市场中,要是能听到超过80%的新房绝对是稀有动物,大家在买房的时候也一定会关心得房率的问题;

然而,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得房率越低,并不代表居住体验越差;

相反,得房率越低反而是豪宅的标配特征,你总不能说豪宅的居住体验不好吧?

得房率的高低,关键点就是在于公摊面积的大小

很多人认为得房率越大,自己住的越舒适,其实不然——

如果得房率过高,公共部分的面积相对来说就会变少,结果会影响到楼梯的宽度、大堂的舒适度、电梯间的数量,防火安全等多个方面,业主的居住舒适度反而会降低。

公摊面积包含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等,都属于公摊面积,每家业主都要均分这些面积。

在豪宅产品中,得房率在70%左右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梯一户、甚至三梯两户,每家分配到的公摊更多了;

泳池健身房、瑜伽室等会所配套都是增加公摊;

挑空大堂高度越高,占用面积也会更大。

增加了这些配套,居住舒适度也一样提高了,只不过不在自己家里罢了。

所以,火箭哥给到大家的结论是:得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公摊的大小,也是需要有个“度”。

PS:火箭哥团队准备了一份超1万字的买房避坑宝典,帮助大家在买房过程中避雷,感兴趣的同学可找我免费领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