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文蓬江】天沙河观龙记

(一)

谷雨以来,“龙舟水”落落停停,绵延一个半月,天沙河畔夏水襄陵。农历五月,近端午,石头村各小组开始准备龙舟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由棠下镇石头村委会提供)

傍晚,帕佳图社区东门,美人蕉沿着堤坝长上了岸,鹅黄粉嫩,像齐刷刷的火炬,摇曳着竞技的激情。在花的后面,观景台人头攒动:饭后散步的老人,潮玩文化服的机车党,背书包的学生,各行各业,老少咸集,如赴大戏,皆言看龙舟。

龙舟将从航运队旧址的岸边下水,在木棉和榕树的浓荫里游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由棠下镇石头村委会提供)

航运队旧址位于天沙河北岸,由于配合征地工程,集体搬迁,曾住着十五户新会人。虽同属石头村,但他们于蓬莱、新市等其他小组的村民而言,是外来户,被土著们称为“水上人”——从前在水上运货,把新会的小农粘米、蒲葵、陈皮等经崖门水道,上蓬江西江,运往顺德,中途入天沙河休憩,建码头于棠下。后来公路铁路运输兴起,河道因河沙淤积渐窄,船夫们也年事渐高,便定居棠下,转行做饮食业或养殖户。

航运队的住宅楼皆已拆除,剩余一座驮碑大石龟杵在北岸,越发醒目,碑文曰:观龙路。龟前有香炉,插着新上的香。据村民说,龙舟下水前要上香祈福。

乍一看,实不解,既为观龙,何以刻龟?塑一条石龙来驮碑不好么?

(二)

六点,北岸鞭炮齐鸣,红纸漫天,是推舟入河的前奏。

据了解,龙舟长三十至四十米,能载五十到七十人,船头刻龙首,船尾塑龙尾。舟身多取材于柏木、油杉、水杉,这类木材质地硬重,强韧耐腐,不怕潮湿。高级龙舟则用到东南亚进口的坤甸木,坚韧且色泽古拙,兼具质地和美感。但以上材质在风蚀日晒中易爆裂,因而平日要沉水保存,到端午前才起舟。

首先入河的是岐昌号龙舟。五十多名汉子赤膊上阵。船头还坐着一个六岁小孩,双手拏着两边的舷板,是学习划舟的小徒弟。舟首红龙乌须,舟正中设牛皮大鼓,鼓声渐起,慢而匀实。一锤鼓,一划桨,龙舟一抬头,桨手们憋着气,像暗导沉浮的潜龙。龙舟赛程为一个来回,去程逆水,返程顺流。虽是赛前拉练,岸边的人群,爆发一阵阵声浪,其推波助澜不亚于天沙河的顺流:抱着小孩招手的妻子,按喇叭当喝彩的机车手,营地里举着芝麻鸡的伙计.......舟中汉子,逆流而上,成了亲朋好友的偶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由棠下镇石头村委会提供)

一舟逆流远去,另一舟已在水边摩拳擦掌——蓬莱号龙舟,为老一辈人所熟悉,认其为“主队”。这条老字号是晚清石头村人卢观恒创办的。卢观恒中年奔赴广州港,购远洋货轮,营中外贸易,置业广州十三行,而后衣锦还乡献龙舟。至今已两百年,古舟陈列江门市博物馆,蓬莱号之名仍被使用,并以坤甸木打造了一条四十米长、载七十余人的新舟。蓬莱号下水,岸上人声鼎沸,长辈们皆起身鼓掌,声势远压前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蓬莱号黄龙红须,披波而上,几个来回的拉练后,竟与岐昌队齐头并进。两龙心照不宣,在最后一次返航的百米,突然相视而吆喝,在华安路桥洞至龙门架的一段,卷起天雷斗地火的狂澜——黄红双龙竞速,鼓点变密,锣声喧天;舟中鼓手,一顿骤雨般的鼓点后,高举鼓槌,力指前方,像司令官发起总攻;桨手们随即呼声动天,举船桨如利刃,猛插入水。桨幅加大,桨频骤密,双龙昂首,根须尽从水中拔出,张牙舞爪,击波如驾云,箭也似地杀向龙门架下的终点线。

岸上的声浪为双龙咆哮所压,观众们踮足而望,岸边营地里野餐的人,手里端着皖鱼粥站起身来,瞠目结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由棠下镇石头村委会提供)

(三)

双龙的冲刺缠斗让我对北岸的石龟驮碑有了更多的认识——遥遥河道,赛程大多时默声划桨,按部就班,蓄势待发;关键时刻腾蛟而起,在龙的飘逸外形里,住着一颗沉寂如海、隐忍不发的心。

终是老辣的蓬莱号技高一筹,微弱的优势先过终点。但斗败的歧昌龙,没有遗憾的气馁。船头的六岁小孩,经过漫长的颠簸,已昏昏然,却被身后的壮汉抱起,高举过顶,一船人望之欢呼雀跃,如仰视明星,举起船桨以助声威,似乎以胜者的姿态在喊话——“你们或许赢得了一次比赛,但我们赢得了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由棠下镇村委会提供)

冲刺完的桨手,俯身垂臂,河水冲洗着发红的肌肤。岸边一老太,航运队人,哂笑他们“这就累了”,便向周围人讲起从前在新会拉船,冒着狂风骤雨的故事;说起上两辈人从台山走船,漂洋过海,远赴三藩市淘金的故事。

这却让我思考起赛龙舟的意义来——大概有一层是纪念那些乘风破浪去谋生和搞建设的人吧?就像踢踏舞,模仿葡萄收成后,妇女们踩碎葡萄以酿酒的劳动身姿,以此缅怀种植园的拓荒者,那些劳作而产出甘甜的人。

来源:棠下镇石头村驻村干部(作者/陈念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