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的出现以及国际形势变化,北冰洋在各国心目中的价值也越来越重,2018年,我国就发表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确定了我国未来在北极地区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不是环北冰洋国家,那为什么我国会积极加入北冰洋的复杂局势中呢?从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黄河科考站到现在,我们在北极圈的科研投入也是与日俱增。我们都知道北极不同于南极这样的无主之地,很多人想来在他国领土上建立考察站,这个过程一定“大费周折”,毕竟斯瓦尔巴群岛主权归属于挪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上,对于斯瓦尔巴群岛,中国根本不需要向挪威或者任何其他国际组织申请,中国人想在这里待多久,就可以待多久,除了不能从事和军事有关的行动外,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建立科考站点,还可以在这里享受本地经商和工作的权利。

我们都很清楚,一个国家的主权不容侵犯,这是一件关乎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大事,那么,挪威为什么允许中国和部分国家随意进入呢?这就要从斯瓦尔巴群岛的历史渊源说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生活着5000多只北极熊,当地的人口却只有3000多人,如果按数目来计算,这片土地6.2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动物北极熊才对。事实上斯瓦尔巴群岛百分之六十五的地区,都是作为自然公园而存在,这里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之一,不同于南极相对严峻的科考环境,这里可以称得上是研究极地生态的科研圣地。

那么,挪威为什么把这样的“宝地”献出来,供各国分享呢?本来不属于北极圈内的中国,为什么可以吃到这块蛋糕呢?在冰岛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斯瓦尔巴群岛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在1194年,但世界各国对这个记录并不认可。国际上通常把荷兰的巴伦支船长当做了发现斯瓦尔巴群岛的第一人,而这一时间为1596年。“斯瓦尔巴”在荷兰语中,是寒冷的海岸的意思,这就是人们对这片土地最初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对于未被发现的无主之地,一般是谁发现,它的所有权就是谁的,但西方主导的全球规则最终遵循逻辑其实本质上还是丛林法则,谁的拳头大,谁就更有发言权和道理,也能占据更多好处和土地。

更何况从地理因素上来讲,斯瓦尔巴群岛的位置距离挪威本土还是比较远的,虽然挪威人认为,距离不是问题,可是谈到距离,这里距离俄罗斯也不远,并且按在此地生活的人数,挪威人和俄罗斯人也差不多。斯瓦尔巴群岛丰富的渔业资源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国家的渔船,他们在此肆无忌惮捕鱼作业,挪威人无可奈何,因为国际上并不承认它就是挪威的。

在17世纪由于捕鲸业的兴起,英法等国最多时有数百捕鲸船在这里作业,后来由于优质煤矿被发现,更是招来了美国和俄国的觊觎。这下挪威人不愿意了,他们早就把这里看做自己的土地,其他国家纷纷不请自来,还要求分一杯羹自然不被允许,所以围绕主权归属几国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式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尘封的《斯瓦尔巴条约》

虽然挪威人一直都在表示斯瓦尔巴群岛属于他们的领土,但在当地占矿捕鱼的各国并不买账,特别是俄国人。在地理位置上来讲,真正对斯瓦尔巴群岛能行使实际控制权的国家,除了挪威,就是俄罗斯,因为他们离这个地方的距离最近。

挪威知道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俄国相抗衡,不得已只能拉拢盟友一起对抗,欧美等国家也不希望斯瓦尔巴群岛落到俄国人手里,于是都选择了支持挪威。当时俄国正好处于内战当中,因此对此事也就并未太过重视,欧美等国借此向挪威提出要求,于是就有了《斯匹茨卑尔根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条约确定了挪威对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但其他如矿产、经商、自由航行、商贸和居住,这些权益都被各国瓜分完毕。挪威人自然对这份条约的制定并不满意,因而多次拖延,但最终还是抵不过诸多列强的施压,在1925年条约正式签订,那时斯匹茨卑尔根正式更名斯瓦尔巴,因此最终条约叫做《斯瓦尔巴条约》。

当时的各国,很多人连斯瓦尔巴群岛的名字都没听说过,除了有经济纠葛的各国外,其他国家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俄国添堵,因此才来凑这个热闹。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结果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却突然接到了法国领事的邀请,法国通知段祺瑞,在北极圈有块地,只要我们声称这块地属于挪威的,就可以拥有在这里采矿权和通行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那时国内一片纷乱,北洋政府自己都应接不暇,哪还能顾及到北极圈的事情,但是这对中国来说,这毕竟是件好事。另外法国人的面子也不能不给,何况对中国来说,签订这份条约也没什么坏处,于是段祺瑞政府也就同意了。其实,在当时中国还是有一个人曾到达过这个地方的,如果段祺瑞向这个人询问,肯定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斯瓦尔巴的概况,而这个人就是康有为。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国开始了自己的环球旅行,1908年5月,康有为到达了那岌岛,这是斯瓦尔巴群岛中重要的一个岛屿,来到这里的康有为第一次见识到了北极的极昼现象,并将此写进了自己的游记里。所以说他是中国到达瓦尔巴群岛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在条约签署后,段祺瑞政府很快便将这件事抛之脑后,毕竟远隔万里,且当时还是苦寒之地,给北洋政府带来不了什么利益。而北洋政府自己也是风雨飘零,还不知道能存在多久,哪有太多心思去顾及万里之外的所谓领土呢?所以这个条约也就不了了之,甚至外界都鲜少有人知道。之后的国民政府更是没空管,所以数十年过去,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中国还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订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站的建立和我国的北极战略

时间到了1991年的夏天,我国科学家高登义第一次参与了对北极的考察,当时参加这次考察的还有苏联和冰岛的科学家。在此期间,高登义从一本介绍北极详情的图书中,竟然发现了《斯瓦尔巴条约》,令他惊奇的是,中国竟然也是这个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当时中国的南极科考站已经建立,国家有心在北极建立对北极圈的考察点,但是北极圈毕竟不是南极那样的无主之地,涉及到很多大国间的博弈,并且中国不属于环北冰洋国家,怎么介入一直是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登义看到斯瓦尔巴条约后,大喜过望,马上向有关方面询问建立科考站的事宜,很快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不久后,我国便和挪威国内的大学开展合作,中国北极考察站也进入了筹办当中。但是当时的中国科研经费紧张,在北极建考察站,还需要一步步进行。

时间到了2001年,这时中国经济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北极考察站建立的条件已经成熟,随着我国媒体的大量报道,中国人们终于知道了斯瓦尔巴条约。国内的各个机构和企业得知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都兴奋异常,科研经费很快就到位了,就这样,2004年,中国在北极有了第一个科考站—黄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极圈的范围内,有八个国家对8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大陆和岛屿进行管辖,而北极圈外的其他国家,只能在公海区域进行航行、捕鱼以及科学考察,因此,如果中国没有签署过《斯瓦尔巴条约》,就只能在科考船上对北极进行研究了,这样所产生的费用,以及科考效果,根本就不能和落地建设的科考站相提并论,因此,黄河站的建立对中国的意义非常巨大。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海冰融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极地区航运的发展,日后它所产生的商业效益不可估量,因此不论在商业角度,还是科研价值,以及环境观测上,北极圈的价值在未来十几年内,都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在北极没有什么单一的国际条约,由此可见,90多年前,段祺瑞和北洋政府的无意之举,如今给我国在北极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有一句话说得好: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很适合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