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技术,即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被誉为“生命之桥”。在患者心肺功能严重衰竭时,它能够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在救治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案例中,ECMO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项技术的及时应用,为患者搭建起了一座通往生命的桥梁,让他们得以在医学的庇护下重获新生。

生命垂危,ECMO再显神威

近日,一位患暴发性心肌炎的患者,在重症医学科ECMO技术的救治下,成功渡过难关,从生死线上被挽回。22岁的张女士因反复咳嗽、流涕半月余,发热3天,胸闷8小时入住心血管内科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考虑重症心肌炎、心源性休克,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偏低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病情危重,经过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会诊后,紧急启动床边ECMO置入,后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监护治疗。历经12天后成功撤除ECMO管道,撤机后患者反复心律失常,心功能恢复欠佳,仍需在重症医学科继续观察治疗。

用心“护心”,带来更多希望

在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更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用心倾听患者的声音,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重症医学科通常不允许家属陪护,患者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增加心理压力。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苏用鹏曾感叹:“如果我们有个小阳台该多好。让这样的病人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将是一次心灵的治疗”。

为了减少重症医学科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陈乐平、康复治疗小组成员黎雪护士,经过对患者的评估后带上保驾护航的“外出装备”,把张女士“带出去”走走,看看这个“重获新生的世界”,张女士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者产生的心理压力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经过严密的监测,抗感染,康复锻炼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呼吸循环良好,经充分评估转心血管内科进行下一步治疗。

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们始终秉持着敬畏生命、尊重科学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ECMO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将继续在生命救治的舞台上闪耀光芒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让我们共同期待在科技的引领下人类能够战胜更多疾病挑战共同迈向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