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反季香菇菌棒生产技术

吴 昊等

2015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3476.15万t,产值2 516.38亿元,其中香菇(Lentinula edodes)产量达 766.66 万 t,占国内食用菌产量的 22.1%,占全球香菇总量的 90% 以上,产值达 1 100 多亿元,是我国生产区域最广、总产最高的食用菇类,也是世界第二大栽培菇种 。平泉作为北方反季香菇的主产区,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培育出全国闻名的平泉香菇,生产上以传统的农法栽培为主 。目前,受设备设施和生产方法制约,香菇生产主要采用菌棒代料栽培模式,香菇菌棒质量对香菇的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影响,原材料选择、配方、装袋、灭菌和接种等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均会导致菌棒污染率高、坏袋增多和产量下降,影响经济效益,生产质量问题频出,导致香菇菌袋成品率不高 。为解决现有香菇菌棒生产中的不稳定因素,笔者经过调研和技术研发,总结出香菇菌棒生产的模式,实现增产、增效和提质的目的。

1 生产季节

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地处 40°43′ N,118°46′ E,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7.3℃,年均降雨量约为 542 m m ,全年无霜期 135 d,≥10℃的年积温约为 3 000~3 200℃。

反季香菇栽培对生产发菌设施和地域要求较高,香菇菌袋生产时间为10—11月,翌年春季出菇,可在1年内完成出菇。

2 原材料选择

2.1 木屑

平泉地区生产香菇所用主料是阔叶树等硬杂木木屑,一般生产以纯柞木为主,或掺杂 10% ~15% 梨木或苹果木,木屑颗粒度 8~15 m m 。

2.2 麦麸

大片麦麸,麦黄色并整体一致,新鲜,无发酵,无结块,

无霉变,无异味,未见麦麸以外的杂质。

2.3 石膏

新鲜、白色粉末状、无结块,325 目及以上的石膏。

2.4 菌袋

一般选用厚度 0.05~0.07 m m 的低压聚乙烯、标准折径为 16~17 cm 、长 58~60 cm 的菌袋。菌袋应清洁、牢固、无毒、无污染、无异味、不能有沙眼、厚薄均匀,合理选择尺寸规格。

2.5 保水膜

选择与菌袋配套的保水膜,弹性好、韧性强、易裂而不碎,优质的保水膜出菇前紧贴表皮,菇蕾形成时可自行破袋而出。

3 培养料配制

培养料配制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地,配置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宜,中午气温高,培养料易腐败,雨天湿度大,各种微生物活跃,易引起杂菌污染,均不适宜培养料的制作。选择好场地后要清洗干净,同时对四周环境进行清理,以木板坪和水泥地为宜。

3.1 香菇栽培配方

硬杂木木屑 79% ,麸皮 20% ,石膏 1% ,pH 自然。

3.2 木屑预湿

预湿前检测木屑酸碱度,适宜酸碱度为 pH 6.0~6.2,当pH 低于 5.0 时需进行有氧发酵,把料摊开堆高不超 40 cm ,如果不缺水就直接进行发酵,早晚各翻堆 1 次,1~2 d 可恢复正常 pH 。一般料酸在夏天,料堆内有很多微生物,进行翻堆后很快就可以代谢掉产生的有机酸。木屑含水量高于 35%,装袋前不需预湿,木屑含水量低于 35%时,需提前预湿,否则拌料后易存在干芯,导致灭菌不彻底,菌袋成批污染。预湿时间长短以木屑不发酸、大颗粒掰开中间湿润且无干芯为标准。预湿结束后,含水量应不超过45%。

3.3 拌料

拌料前应先测定木屑含水量,根据培养料配比称取配料,先装木屑后放麸皮和石膏,先不加水干拌,拌匀后再加水,边加水边搅拌,搅拌均匀为止,拌匀后检测含水量,根据测定值再行调节含水量至 52%~55%。再进行二次拌料,直至搅拌均匀,传送到装袋机上料口装袋使用。每斗的拌料量不要超过搅拌机规定容量,否则会导致搅拌不均匀和灭菌不彻底。培养料拌匀后,检测含水量和酸碱度,含水量 52%~55%、pH 6±0.5。

4 装袋

使用绞龙式卧式半自动装袋机装填培养料,用扎口机封口,松紧适中折径 16 cm 、长 58 cm 的菌袋装料2.75~2.90 kg,折径 17 cm、长 58 cm 的菌袋装料 3.10~3.25 kg。装袋松紧度应五指用中等力捏,袋面呈微凹指印,有木棒状感觉。如气温超过 10℃,从加水拌料开始到灭菌点火时间不应超过 6 h,合理安排人手,尽快完成装袋,否则装袋时间过长会引发料酸化和灭菌不彻底。注意扎牢袋口,装料和搬运过程要轻拿轻放,以防破袋或产生沙眼。拌料量要与灭菌锅的灭菌量相匹配,当日配料,当日装完,当日灭菌,清扫机器不留余料。仔细检查菌袋,微孔、残破和保水膜损坏等,随手用纸胶带粘封。

5 常压灭菌

5.1 灭菌设备及检查

方形灭菌锅是农户常使用的灭菌设备,采用外部蒸汽导入灭菌灶内进行灭菌的方式,排气孔一般位于灭菌锅底部,或位于灭菌锅底部角落处,其四周为铁皮组成,叠好菌袋后罩紧棉被和薄膜等覆盖物,外加帆布条或绳子,用绳索缚扎,四周压沙袋等物品,以防蒸汽压力把罩膜冲飞。装锅前,先检查灭菌设备是否完好,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然后再开始点火预热。

5.2 灭菌

5.2.1 及时入锅。培养料调水后微生物活性增加,繁殖加速,装袋后要立即入灶,尽量控制灭菌前微生物自繁量,平泉地区大多使用独轮车转运菌棒至灭菌锅内。

5.2.2 合理叠袋。菌袋入锅应自下而上重叠整齐摆放,前后叠袋的中间要留出空隙,装满架后可抽出几棒,使架内留有通气孔,锅四周要留有空隙,否则易导致蒸汽穿透差,灭菌不彻底。如气流受阻,不能循环运行,轻则造成局部死角,重则灭菌不彻底,污染严重。另外在锅四周要留有空隙,使蒸汽包围袋堆,并逐渐向堆内推进。

5.2.3 迅速升温。菌袋装入灭菌锅,开始时要旺火猛攻,6~8 h 内使锅内温度均匀达到 100℃。

5.2.4 保温。菌袋袋温升至 100℃后计时,保温时间不少于 24 h,保温期间严禁低于 98℃。注意定时检查,以达到彻底灭菌。为准确掌握菌袋内温度,使用线控压力式温度计测温,将探头放在灭菌锅四周和最中心灭菌垛底部 2~3层中间,多点放置测温,表盘放在仓外,检测温度,确保灭菌效果。

5.2.5 缓慢降温。灭菌时间达到后,闷锅 4~6 h,使培养料充分腐熟、糖化,利于菌丝体的生长。抢温出锅,可以减少外界空气尘埃落到袋表,减少接种操作污染。

5.2.6 出锅冷却。出锅时随手检查,发现微孔和残破袋,随手用胶布封贴。菌袋出锅要随出随运,直接运进发菌棚,运输全程用干净薄膜覆盖,以防尘土沉落。菌袋整齐码垛,每垛两头码成“井”字形,防止垛倒塌变形,垛与垛之间留有空隙,利于散热降温。袋温降至 25℃以下接种,平泉地区为保证接种质量,一般袋温降至 15℃~18℃接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接种

袋栽香菇接种数量大,原则上应在无菌室内进行,但因各地条件有限,北方反季香菇采用“开放式接种”,即接种环节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进行,配合使用喷洒、熏蒸、气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严格消毒,净化环境 。一般选用发菌棚作为接种室。

6.1 发菌棚清洁消毒

在菌袋进棚前,先将发菌棚进行清扫,然后在地面整体铺洒石灰,保证地面无死角。再对棚顶及钢架进行冲洗,可将其表面附着的杂菌孢子、灰尘等冲洗掉,并起到空间降尘作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选用 66% 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按 6~8 m3 熏蒸消毒,闷棚 48 h 后,对发菌棚环境进行杂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确认是否需要再次熏蒸。

6.2 发菌棚接种前消毒

菌袋进棚前地面覆盖塑料膜 - 棉毡 - 塑料膜(上中下)3 层结构,菌袋放满棚后再次对菌袋及全棚进行熏蒸消毒,本次消毒不宜采用水剂药物喷洒法,以防湿度过高。用 66% 二氯异氰尿酸钠按 6~8 m3 进行熏蒸,闷棚 48 h。接种前 1 d 晚上对要接种的菌袋进行熏蒸,熏蒸时菌袋上面覆盖洁净塑料布,然后在塑料布内再次使用 66% 二氯异氰尿酸钠或其他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压紧以保证灭菌

效果。待接种时,随接种随掀开菌袋垛上的塑料布。

6.3 菌种预处理及工具消毒

接种前对所使用的菌种再次仔细挑选,剔除任何有疑点的菌种,将菌种表面和接种工具等用 75% 酒精涂擦消毒后备用,菌袋表面在接种时可使用来苏、一擦灵等药品进行消毒,用刷或棉球涂擦接种部位。

6.4 人员安排及着装

根据一次接种数量和房间大小安排,一间房可安排4~5 人,接种时,1 人打孔,3~4 人接种,单个菌棒必须由单人负责所有的接种工作,不可流水线作业,避免交叉感染,接种人员应严格按照接种程序和规范操作。

6.5 接种操作

采用“开放式接种”,保持空气平稳无流动,发菌棚门窗不要开启,不要有对流风。根据拟接种量选用钻头,可选择的钻头规格为直径 25 m m 、28 m m 、30 m m 和 32 m m ,较暖气候条件下使用较大钻头,以增加用种量、减少霉菌发生,可使用环状限位器防止钻穴过深,钻头使用前先清洗,再用 75%酒精消毒。菌袋单面接种,钻穴前菌袋表面用脱脂棉或干净毛巾蘸取来苏儿或 75% 酒精擦拭消毒,消毒液及擦拭用品要及时更换,每擦拭 1 排菌袋,擦拭用品消毒 1 次,每擦拭 1 垛菌袋,更换 1 次擦拭用品。使用枝条菌种作原种的栽培种,接种前从中间掰开,露出枝条,仔细检查有无霉菌。每袋钻 4 穴,孔深不低于 2 cm ,将掰成锥形的菌种塞入接种穴,接种操作要快,做到堵实菌穴,并略高于袋面 1~3 m m ,防止杂菌从接种孔空隙侵入,菌种和手不得接触接种孔之外的任何物体。每垛最上层菌袋接种穴朝下,用滚膜法在每层菌袋上覆盖薄膜,以防止菌种失水不萌发,预防杂菌侵染。垛高 11~13 层,垛与垛之间需留 10 cm 空隙,中间和棚室两侧留出过道。

6.6 接种结束

接种完毕后,立即清理房间,将所有工具、剩余菌种和杂物都搬出接种房间,关门关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