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桥先生著有书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

每周一文温暖同行全文1685字,阅读约需5分钟

以下正文:

又是一年高考季。

热搜上,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雨中送考新闻,再度温暖刷屏。

这座“亚洲最大高考工厂”,88辆大巴车引擎轰鸣,载满高三学子,在一辆车牌号为“91666”的头车带领下,浩荡出征。

网友打趣,头车师傅必须姓马。

寓意马到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颇不理解,竟还有这种高考壮行的激荡画面?

但出身农村的我,心领神会,脑海中不由得浮现二十年前那一幕。

那天清晨,约莫才五点,随着楼管老师的一声哨子,宿舍里的我们,像往常一般,纷纷起床洗漱。

不同的是,洗漱结束后,开始整理行囊。

这一天,大家起床比平素要早半个小时,天色始才微亮。

因为这一天,是高考前一天,二中高三学子集体出征的日子。

为图吉利,和毛坦厂中学88辆大巴、车牌“91666”异曲同工的是,学校将出征时间定在了清晨6:18。

为何谓之出征?

因为二中是一所镇上中学,以农家子弟为主,而高考考场,设在县城的一中。

为了尽快适应环境、考个理想成绩,我们得提前一天到县城宾馆住下,下午去考场踩点,以便第二天能准确找到自己的考室。

想必,前面的毛坦厂中学,大抵也是类似的境况。

在楼道里,我遇到了同学王某某,他打着哈欠,行囊却早已收拾妥当。

我知他有失眠症,估计是早起了。

事实上,经历昨晚那难忘的“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晚自习”,一夜无眠的,又何止是他。

五点半,咱们这一届7个班约350名学子,便陆陆续续往校门口走去。

那条笔直的林荫大道,两旁停满了几十辆中巴车,一直停到后面的操场上。

据说,附近几个镇的营运中巴都来支援了。

按照编号,在老师的指引下,嘈嘈杂杂,我们在六点前基本都完成了登车,静待吉时到来。

很快,时针准确指向了六点十八分。

霎时,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炮竹响声震天,校长一声大喝“出发”,整个车队在一辆警车的开道下,缓缓驶出校门。

两旁,站满了老师、低年级的同学,以及附近的家长、居民、看热闹的人,他们眼神中满含期盼,祝福和笑容都写在脸上。

慢慢地,车队便驶出了学校、小镇,望着窗外熟悉的校园、街道,三年来走过的路、逛过的书店、和同学一起聚餐的饭馆………

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随着车轮滚滚,“三更灯火五更鸡”的高中生涯,眼看就要结束了,心中可谓百感交集。

又如车轮向前,人生大考在即,征途惟有奋斗。

不由得又在心底发狠,像一个战士一样,热血勃发,磨刀擦枪,跃跃欲试,誓言要为自己、为家人、为学校打一个漂亮仗,去争取一切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句诗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多年后回望,我们上大学、毕业、工作,一眨眼功夫便二十余年。

自从有了微信群,每年都有人转发二中高考出征的视频,这才知道,二中的高考送考,已然成为当地一个传统而又盛大的“节日”了。

送考的场面,较之当年不知隆重了几多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豪华大巴,腰鼓队(鼓劲打气)、旗袍队(旗开得胜)、鼓乐队载歌载舞,横幅彩旗飘飘………

小镇万人空巷,附近十里八乡的家长、亲属都来助威。

他们似乎商量好了般穿着鲜红的服饰,狭长的道路上挤得水泄不通,绝对是镇上最隆重的一刻。

我很理解这样的仪式感,也很尊重这样的隆重。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

这样的出征,不是形式主义,而藏着独特的文化激励基因。

很多年后,这样的一幕,仍然会深深烙印在游子的心里,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奋发图强,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家长送子读书。

崇文重学的文化基因和氛围、对未来和后代的殷殷期盼,在高考出征送行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凝聚得滴水不漏。

这样的一所农村中学,周边十里八乡,历来便有着尊文重教的乡风,老百姓耐劳苦、勤耕读、尚礼文,骨子里藏着一种耕读传家的精神品格。

镇上清末进士吴獬求学重教的故事,传唱了一代又一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吴獬的故乡,这样一所农村中学,成了十里八乡农家子弟走出大山、走出村庄、走出故乡的希冀所在。

堪称梦想启航地、奋斗起始地、初心萌芽地。

恢复高考以来,无数学子从这里考出去,进入大城市、远渡重洋,甚至还出过不少清华北大生,演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佳话。

因为乡亲们都知道,农家子弟,想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谈何容易。

而仅有的几条出路,惟有高考,最是公平公正。

天道酬勤,在这里被一位又一位的农家子弟书写验证。

仅我所在的自然村落彭家岭,就陆续出过几十位大学生,有一户邻居的三个女儿,接续考上清华等985名校,奔向灿烂的前程,可谓寒门出贵子。

正如,同样是农家子弟的“神十六”航天员桂海潮,他给出的答案:

我无比确定,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谢谢你的阅读。祝所有考生策马扬帆、折桂蟾宫!

全文完。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景桥,工作之余写温暖人间,写家国天下。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之声转载。著有书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收录全网阅读量过亿、人民日报两次转载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原创核心内容又名《认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阅读量10万+暖文20余篇,乡愁系列暖文55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