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器爱好者,必然是听说过柴窑和气窑的。今天,我们来聊聊景德镇的柴窑

柴窑烧瓷,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技术,因为在古代,既没有气,也没有电,工匠们只能用柴火来烧制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记载,景德镇柴窑始建于南朝陈代(公元557~589年),景德镇当地丰富的松木资源,优质的制瓷高岭土,数代瓷匠窑师的薪火相传,造就了柴窑制瓷的飞速发展,至元代有柴窑300余座,终岁窑火相望,昼夜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柴窑瓷器有“天下第一美瓷”之誉,其特点被总结为:“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独特的烧制过程,造就了柴窑瓷器美如玉的独特风格。

柴窑为何少而贵?

随着陶瓷烧制工业化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柴窑却几乎成了历史的边缘工艺门类。

在中国陶瓷之都景德镇上千座窑口中,仅现存20余座柴窑(占比只有2%),非常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陶瓷业内皆知一句话: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总结来看,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成本,二是难度

燃料:马尾松

景德镇柴窑因烧松柴而得名,也称镇窑,以松木中的马尾松为唯一使用燃料。

马尾松燃烧热值高,火焰清净,不含硫磺,其烧制时特殊的燃烧氛围有助于釉面形成油润的柴窑特色。

特别对含铁量较高的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胚料以及灰釉或钙釉还原气氛最为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这堆如小山的就是柴窑所需的燃料——马尾松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木长期燃烧留下的松脂挂于柴窑内四壁之上……

原料:高岭土

高岭土俗称瓷土的“骨子”,不止可以增加瓷器的强度、减小变形率,还可以促进胎釉的相互融合,使瓷器表面釉色更加温润含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圆柱体状的东西叫做“匣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好的生坯就被放置在了匣钵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匣钵在熊熊火焰中,它能防止窑中渣落,保证瓷胎的受热均衡。匣钵属于易耗品还必须采用昂贵的耐火材料制作,所以匣钵也是柴窑高昂的烧制成本之一。

制作难度

柴窑的珍贵还在于需要对窑火的精准把控,而如今的景德镇,随着传统柴窑的逐渐衰弱,经验老道的把桩师傅也变得寥寥无几。

小懂翻阅资料了解到了柴窑烧制的繁琐流程,经景德镇柴窑资深人士确认,认为这个流程是比较准确的,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整理窑弄→传坯满余塘→搭挂窑→窖兜脚→传坯满窑→扎匣屑→架表→铺炉底→砌门(下桩——上桩)→点火(打冷火)→烧窑(上半夜,下半夜、日窑)→清火→歇火→清理现场(扒乌煤,拆炉门)→冷却→拆炉栅→开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窑窑口

烧柴窑讲究”一满二烧三熄火“,在长达约30个小时的烧制过程中,何时升温、何时保温、何时添柴,都要把桩师傅寸步不离,要不间断的添柴加火,用”火眼金睛“时刻观察着窑膛温度。

据了解,柴窑的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也很低,大约只有40%左右的成品率。

如何区分柴窑与气窑

关于柴窑和气窑的区分,业内人士凭借经验,一眼就能看出来。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其实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技巧来辨别:

一是看气泡。准备一个高倍放大镜,看胎体的气泡。

因为柴窑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不可控制,表现在气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一定层次感。

而气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可以很好的控制,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窑在放大镜下的气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气窑在放大镜下的气泡

二是看青花和色泽。柴窑烧制的青花渗入胎骨,犹如生长在瓷器里,富有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柴窑青花

反观气窑的青花,就像浮在表面上,纹饰比较清晰、利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气窑青花

当然,现在也有人通过技术手段,气窑或者气窑与柴窑结合,也能烧出气泡不均匀的瓷器来。

所以,以上两种方法只是重要的参考手段,并不能保证100%准确。

对柴窑青花瓷感兴趣的茶友们,不妨点进上方链接【观看直播】,即刻进入直播间观赏精美的景德镇柴窑青花永乐压手杯、冰梅龙纹狮纹套组等,总有一款符合您的审美~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茶知识

与茶友谈茶、喝茶

群内不定时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