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登上八仙楼旁的百级“天梯”,经过继南天门之后出现的第二座无极楼和伫立在陡崖下的瑞云庵后,将我和朋友甩在身后老远的向导已经上了垭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上向导,他站在一座名叫“安养宫”的小庙门前等我们,小庙只有一座普通卧室大小的殿堂,向导指着门口放在地上的几个箱子,里面装着标了价格的饮料和零食,是给过路游客提供方便的,向导说这是一位道长背上来的,他认识那位道长,也是四川人,就住在安养宫上面的一座庙里。

小庙没有人守,山上没有信号,那些售卖的饮料和零食全靠人与人之间的自觉和信任,但是从门上的提醒字条可以看出还是有人拿了东西下山后没有付款。

安养宫居高临下,面朝着与关中平原衔接的山岭,西侧瑞云庵背靠的斜峰裸岩嶙峋,听说太兴山有“野华山”的称号,从这里看就有几分华山的险峻味道,但岚雾悄悄上来了,很快弥漫山谷,我们离开继续往上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海拔的抬升,山里的灌木还未从冬眠中醒来,仍是一片枯寂,唯有青松带着点生机,气候也变得无常,太阳不见了,岚雾追上了我们,在林中爬坡十几分钟后,山路上方出现了一座观音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到一步的向导已经坐在门口和守庙的道长在聊天了,那是一位年轻的坤道,她就是向导在安养宫说的将饮料和零食背上山的四川老乡。

我和朋友跟她打了招呼,道长虽然年轻,但给人的感觉沉稳而平静,她身上的蓝布道装已经褪色发白,脚上的旧胶鞋裂了几道口子,素净的脸上带着几分风霜,可以看出是一位苦修之人,我问她在山上住了几年,她说有几年了,她的声音很细也很温柔,话不多,听得出来她比较注重个人隐私。

一路走上来难得见到一位修行人,我想如果不是向导在的话这位道长可能不会出来见我们,向导和朋友都催促我有什么想了解的赶紧问道长,但可能是爬山消耗了太多能量导致思维有些短路,也可能是去多了庙观和见多了各式修行人对此已不再那么好奇,我一时竟不知道想问什么,与道长只聊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题,不过她说的有句话打动了我:“去过多少庙观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道心”。

陪我们坐了一会儿道长就要去干活了,她走到厨房门口将一捆从山里捡回来的柴火用斧头斩成小截,向导则站在旁边跟她讲起了太白山那边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音殿门口也摆放着几箱饮料和零食,这些都是道长背上来的,听向导说过庙里的生活物资也全靠道长自己背上山,想到我们从早上7点半开始徒步上山,仅带着一点干粮就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这里,不禁佩服道长的体力。

此处的海拔已经超过2000米,坐了一会儿便身感寒意,我向道长讨了一点开水,那水颜色浑黄,我以为是茶水,但并无味道,向导说是收集的雨水,他说高山上水源贫乏,几乎都是储存雨水以供生活所需,包括他住的太白山也是一样。

岚雾渐渐散去,小庙一侧的悬崖和山谷显现,我们动身继续出发,已是上午11点过了,道长留我们吃午饭,但向导谢绝了她的好意,因为山上的物资来之不易,而且我们也带了干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观音殿,我看到路边的坡坎上开垦了几块地,土壤都已经翻过了,应该是道长的菜地,我们一路上山经过了十几处庙宇,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人种地,但已是谷雨时节,地里没有任何农作物生长。

向导说,在高山上种菜是很难成活的。道长在山上住了这么多年,不可能不清楚,也不知道她会在地里种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