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F3表示坚决不看春晚,二人转和春晚小品不管是不是源自东北,他们就代表着北方,这个可以说是在华南地区的的一个大共识。

毫无疑问的是东北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北方影响太大了,可以说是直接占据了北方主流文化体系,特别是以央视春晚小品就算是年年被骂依然要上,而且肯定能上的情况下。我们有时候也会怀疑,是不是北方需要这种东北文化?因为我们很难在北方再找到更有影响力的文化群体。那么东北文化就是北方文化的代言词了吗?

正是针对这个问题,刘岩在《同时代的东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文化生产研究》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东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正如很多书评写的那样,《同时代的北方》里面其实很多读者都无法找到作者的重点,作者总想在强调和规避之间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也这是对东北过去和现状的一种矛盾心态,用宋念申的来说:刘岩笔下的东北不纯是地理意义上的东北,而是笼罩在现代发展主义时间观下的东北,即一个与(发达的、现代的、市场主义的)“南方”相对的“北方”。通过对多重文艺文本的析读,他展现了一个追逐着“南方价值”、又在迷失中不断找寻自我的“北方”,并将之命名为我们的时代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如果说还在寻找“北方”,那么现在占统治地位的“北方文化”又怎么去诠释呢?纵使春晚已经在多次改革,但是依然以北方传统为主,哪怕中国早就是南方的经济已经要强于北方,但是文化却被北方控制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些其实并不重要,书中对为什么东北文化会成为主流文化做了非常好的总结,比如东北解放得比较早,工业发展迅速,这些都让文化随着人流动,让东北文化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共和国长子”不论是资源还是先发效应都非常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东北整体的衰退,东北的文化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方面是前面说的在主流平台依然占据上风,比如从活跃在电视喜剧综艺中的赵家班弟子。而一些非主流项目却获得新的重生,比如二人转艺人身份拍摄网络电影的“四平青年”,到以话剧品牌火爆院线银幕的开心麻花的“夏洛”,从漂泊关内、异地寻梦的“煎饼侠”,到还乡筑梦、重写边地的“缝纫机乐队”,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横空出世、以“东北Rap”代言“中国嘻哈”的喊麦主播,在最近十多年的中国大众文化中,东北青年影音无疑形塑了最为流行的地方青年喜剧形象。可见东北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之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比如最近大热的《陌路狂花钱》可以说是东北文化的又一次高地,但是这部电影同时暴露了很大的问题,就是“迷雾重重”,更像是资本运作过后的“水片”——这个也是东北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外人已经很难知道东北或者说北方到底有多少情况是真实的——电影上升到一个不可能的票房,正如我们看到东北退休老人在南方狂花钱,我们是不会相信东北的状况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东北”的一个缩影,这一切似乎正如书中的一个标题“悬疑化的怀旧与寓言化的历史”——其实现实也是悬疑化和寓言化,电影中的寓言到底是不是正在发生呢?电影这个进行时的事情是不是也是现实的一个寓言呢?

正如戴锦华所说“由流行、文本、文化透视历史多重经纬的编织与现实社会结构的错动”,在短期内我们都不可能理清东北文化的现实,我们也不可能去让二人转和赵家班这种很多人已经厌倦的内容远离主流媒体,这本《同时代的北方》只能说让我们更多去了解东北文化对北方的产生影响的历史,从而更多了解东北的社会发展。

最后还是那句话,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