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贯穿我们的一生,家庭、同辈群体、校园,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的几个不同的教育场景,这些场景能够从不同方面让个人逐渐拥有“社会性”,从而能够融入群体。

当我们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我们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被教育者变成教育者,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成了一堂“必修课”。

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比较讲究“因材施教”,正如《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根据子女的不同性格进行差异化教育。

而西方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将未成年人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教育者的努力,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中西方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对溺爱行为保持警惕态度,我们害怕不加以束缚的教育会毁掉孩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在这3件事上,不停地放纵他!

1.纵容孩子的临时的欲望

什么叫临时的欲望?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

和孩子在外面逛街,孩子看到了琳琅满目的零食、玩具,明明刚刚买过,却还是哭着喊着要买。

这是没有预谋的,突发的、临时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时候,家长的做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然后拒绝他的要求;还有一种可能会在软磨硬泡之后终于还是选择妥协。

后者的概率一般大一些。

殊不知,这种行为重复了几次之后,后果不堪设想。从心理学上看,一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期望的程度是成反比的。

换句话说,对孩子而言,一个很难得到的东西,真的得到了之后,内心的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相反,如果发现愿望很简单就能实现,就不会有太强烈的满足感,得到之后也不会去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孩子每次哭一哭闹一闹,作为父母的你,就满足了他的愿望,刚开始可能会有惊喜,长期以往,他不会感到特别的高兴,同时,你买给他的东西他也不会珍惜。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浮躁,不具备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取很想得到的东西的能力。

当然,拒绝孩子的时候也不必太过无情,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认为,频繁地对孩子说“不”是一种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可以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别的领域。

比如,孩子想要买玩具,你带他去游乐场,或者是去博物馆。

2.纵容孩子破坏习惯

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一方面有利于孩子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来自教育和管理的压力。

很多家长都会帮助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有规律的作息勤洗手讲卫生主动和朋友分享玩具和美食、见到长辈要尊称等等。

但有的时候,孩子出于各种原因会破坏某些已经形成的习惯,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一定不能有侥幸心理,要及时纠正这种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可以参考李玫瑾教授的克制任性训练:

当孩子任性的时候,不打不骂,而是静静的看着他,让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了他的行为,但没有反应,以此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今天回家没有洗手,你可以反复暗示他今天是不是漏了什么事。

当你发现孩子这一次没有主动和小伙伴分享零食,你可以敲敲他的脑袋,没收零食。

帮助孩子意识到错误,非常重要。如果你选择纵容孩子破坏这些已经养成的好习惯,孩子未来可能变得不自律,甚至是行为不受约束,因为在他们看来,原来规矩是可以随意破坏的。

3.纵容孩子偶尔的恶行

孩子接触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同时由于年龄、阅历有限,又喜欢模仿,很多孩子会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学会说脏话、撒谎甚至是打骂同龄人这样的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在家长面前,孩子会出于畏惧家长的心理,会将这些不好的言行“藏”起来,但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刻。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哪怕一瞬间的恶行,也要马上将其制止,同时加以非常严厉的教训,让其改正。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被看见的生命力才能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和爱。不被看见时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很多孩子并不是想要作恶,而是并不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需要家长勤观察、去帮助他们纠正。

作为家长,除了不能纵容孩子的这三个行为之外,还要为他们树立好的榜样,同时真正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过度的严苛和责任的缺失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不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