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法国艺术家、激浪派(Fluxus)创始人之一本·沃蒂尔(Ben Vautier)于6月5日在法国圣庞克拉斯家中自杀身亡,享年88岁。在此之前的数小时,他的妻子安妮因中风去世。

本·沃蒂尔他的创作实践包含邮件艺术、行为艺术,以及他最广为人知的黑白文字绘画。他曾积极倡导“一切皆艺术”的理念,不仅将这句话融入自己的许多作品中,还将生活本身视为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关于沃蒂尔去世的声明中写道:“在我们孩子的铅笔盒上,在许多日常用品上,甚至在我们的想象中,本都留下了他的印记,这些印记自由又诗意,轻盈又深邃。”

二十世纪中期,当艺术创作在原有的绘画、雕塑等传统形式的演变上捉襟见肘之时,那些不曾被视为主流艺术创作形式的媒介,诸如影像、身体、音乐、新媒体,甚至是日常现成物件等,被急需突破精神的艺术家们纷纷请到创作中去。它们日益成为新艺术风格演变的载体和媒介,而“激浪派” (Fluxus)便是这股后现代艺术潮流中格外重要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浪派宣言》, 麦素纳斯,1963年

什么是激浪派(Fluxus)?拉丁语中“Fluxus”的意思是流动,英语中“Flux”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在通常意义上,激浪派既不是一个具体的现代艺术运动,也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流派,而是一个在上世纪60年代初出现在欧美的松散的国际艺术组织。激浪派不属于任何一种艺术流派或艺术运动,而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和观点。许多重要的前卫艺术家都参加了激浪派,包括约瑟夫·博伊斯、迪克·希金斯、小野洋子、白南准、本·沃蒂尔、罗伯特·瓦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沃蒂尔在他的《文字墙》前,法国布卢瓦,2013年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本·沃蒂尔(Ben Vautier,1935-2024)就积极倡导“一切皆艺术”的理念,他不仅将这句话融入自己的许多作品中,还将生活本身视为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文字作品甚至已深入法国的民族意识之中。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关于这位艺术家去世的声明中写道:“在我们孩子的铅笔盒上,在许多日常用品上,甚至在我们的想象中,本都留下了他的印记,这些印记自由又诗意,轻盈又深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沃蒂尔

本·沃蒂尔1935年出生于那不勒斯,是瑞士著名风俗画家本杰明·沃蒂尔(Benjamin Vautier ,1829-1898)的曾孙。他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与母亲度过了漂泊的童年,先后在土耳其、埃及和瑞士生活,最后定居在尼斯。“我很难过,因为我的父亲带着比我大一岁的哥哥走了,我和哥哥分开了”,他在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想我一定是受了创伤,因为我建了一堵墙……我从不谈论我的童年。”

学生时期,本被母亲从学校带走,在一家名为“Le Nain Bleu”的书店打工,在那里,他在待售书籍中发现了艺术。他被毕加索、塞尔日·波利亚科夫(Serge Poliakoff)和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的抽象画册吸引。他剪下自己最喜欢的画作,并把它们钉在他当时居住的阁楼墙上,希望没人会注意到。不到二十岁时,他就接受了“艺术必须是新的”这一想法,这也让他很快与激浪派运动的理念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凯奇(John Cag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夫·克莱因,《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1960年

1958年,本在尼斯开了一家名为“32 号实验室”(Laboratory 32)的唱片店,一直经营到1973年。他在唱片店的顶层——一个甚至无法站直的狭小空间——开了一家名为Galerie Ben Doute de Tout的画廊。通过这个兼具沙龙功能的商店和画廊,他结识了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并对新现实主义(Nouveau Réalisme)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还结识了激浪派创始人之一乔治·马修纳斯(George Maciunas),后者向他介绍了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和约翰·凯奇(John Cage)的作品,这对本产生重要影响。

本·沃蒂尔广泛的创作实践很快就涵盖了邮件艺术(mail art),以及行为艺术等。如1963年,本·沃蒂尔在街头当众表演吃饭、刷牙,后来他干脆搬到一家画廊橱窗中吃住了两星期,直接把他的日常生活当成作品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沃蒂尔,《刷牙》,1963年

此外,还有他最广为人知的黑白草书字画。其中许多作品是对生活的赞美,而另一些作品则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质疑,或是对艺术家自我主义的抨击。而所有这些作品都旨在引发思考,有些作品则旨在引发争斗。他的文字作品尤其预示着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和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等艺术家的作品。巴里·施瓦布斯基(Bary Schwabsky)在1999年出版的《艺术论坛》(Artforum)上写道:“沃蒂尔是一位不屈不挠的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沃蒂尔,《黑盒子(自杜尚之后,你可以把任何东西放进这个盒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沃蒂尔,《Total Art Matchbox》

本·沃蒂尔的作品有着不羁的特点,如盒装版的《上帝》;限量二十个的酒杯,附有证书,证明他已依次喝下杯中酒。1966年的作品《Flux missing card deck》是一副扑克牌,他从中抽出了黑桃A;以及所谓的挪用作品,他在现成物品上写上“Ben, je signe”(我,本,签名),将其打上艺术的烙印。

1966年,本·沃蒂尔创作了《Total Art Matchbox》,这个作品是一盒火柴,火柴盒上印着指导文字:“USE THESE MATCHES TO DESTROY ALL ART - MUSEUMS ART LIBRARY'S -READY-MADES - POP-ART AND AS I BEN SIGNED EVERYTHING WORK OF ART - BURN -ANYTHING - KEEP LAST MATCH FOR THIS MATCH -”(简要翻译为:使用这些火柴毁掉所有艺术),该作品从字面上宣告了激浪派反艺术的信念,该作品从字面上宣告了激浪派反艺术的信念,这盒火柴被制造了很多版本,激浪派艺术家会制作大量相同的作品,以故意贬低它的价值,从与观众的互动性上来讲,可以假设观众按照文字指示,将艺术品都烧掉了,观众参与完成了这件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沃蒂尔,《艺术是多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沃蒂尔,《Le Temps》1961

他在1972 年创作的作品《艺术是多余的》(KUNST IST ÜBERFLÜSSIG),以横幅的形式宣扬了这一主题,在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上,挑衅性地横挂在卡塞尔弗里德里希教堂(Fridericianum)的顶端。

正如本·沃蒂尔所希望的那样,他的作品走出了博物馆的围墙,融入了日常生活。例如他于1995年创作的《文字之墙》(Le Mur des Mots),这是一组印有与艺术、生活和哲学有关的简短文字的牌匾,覆盖了法国布卢瓦艺术学校的外墙。此外,该作品也非常适合复制,出现在马克龙提到的铅笔盒、书包、笔记本和尼斯有轨电车的台阶上。

近年来,本·沃蒂埃在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巴塞尔丁格利博物馆和墨西哥城当代艺术大学博物馆举办了回顾展。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主要艺术机构收藏,包括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等。

(本文综合自《ARTFORUM》,澎湃新闻此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