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大病网络众筹行业发展十年,截至2023年累计筹款金额为899亿元,这种方式为不少用户提供了一种事后救急的方式。

不过,如今大病网络众筹已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医疗保障需求。

6月11日,艾瑞咨询发布《2024大病网络众筹用户调研报告》显示:该报告对国内1000位参与过大病网络众筹的用户进行了调研,众筹用户的各类疾病的平均治疗费用为39万,参与众筹的用户目标金额为22万元,但实际单次能筹到的平均金额为3.8万元,仅1成用户能够筹到所需的目标金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告显示,因为患者无法通过众筹得到足够的治疗费用,因此,超过8成的受访者后悔未购买商业保险,超7成受访者在病后主动为家人购买商业保险,或其亲友自发购买

本文选取了两个主人公的故事,他们不同的选择带来了迥异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伟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川渝汉子。有人说到了30岁以后才懂得人生的真谛,家庭美满事业向上,2017年的张伟攒了10多万,一边创业一边努力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

很少有人会想到灾祸会真正砸向自己,张伟也是——直到还在读书的儿子突然被确诊白血病。

这是只有在电视剧和新闻里才听说过的病症。”白血病被叫做“血癌”,整个治疗过程漫长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化疗、骨髓细胞移植和排异反应等等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横祸”。

在前期10个月治疗里,张伟儿子做了6次化疗。好不容易做完移植手术后,又被接连不断的眼排、皮排和轻微的肺排等排异反应困住。治疗、排异、再治疗,张伟攒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就像竹篮里的水,风卷走的纸”,他带着儿子四处求医,生意不久就荒废了。

卫生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灾难性医疗支出”,指一个家庭自付的医疗费用超过家庭可支付能力的40%。白血病患者看似没有尽头的治疗意味着巨额治疗费用,前期治疗时一天就要花几千乃至上万元、骨髓移植要花费30万到100万不等。因此,白血病患儿被无奈地称作“百万宝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人愿意放弃活下来的希望,但现实很残酷。此前《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称,在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儿中,超六成因昂贵费用放弃手术

但张伟还想试试,他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得到过孩子学校的捐助,也学着发起过两次网络众筹,在十块、二十块的小额捐助下拿到10万出头的捐助。为了筹到钱,他甚至总结出筹钱三板斧:要会包装故事;脸皮也要够厚,要一而再再而三发起筹款;本身圈子也要不错,能够通过人脉带来“足够的钱”。

事实证明,张伟对众筹的深刻认知和外界基本保持一致。艾瑞咨询报告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众筹金额的多少,极大程度依赖于筹款文章的吸引力,存在过于依赖“包装”之嫌。此外,平均近一半的筹款资金来源于患者的亲朋好友。

努力到最后张伟欠了130多万外债,但没有人再愿意伸出援手,“能捐的都捐过了,借钱又怕我还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伟的手机里有十几个病友群,一群有类似经历的病友们聚集在一起,他们抱团取暖,用“倾述”缓解焦虑和不安,讨论最新的治疗方案,分享最快的筹款办法。

杨帅就是其中一员。2019年,杨帅正从事新能源电池应用领域的创业,已经进入风投阶段,还打算买房在苏州定居,人到中年家庭美满事业,却没有想到意外会砸在他的头上。

儿子突然发烧了,每天高烧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他赶忙把孩子从安徽宿州老家带到苏州大医院看病,没想到现实永远比电视剧还戏剧,7岁的孩子也被确诊出白血病。

化疗、挂水、看着小儿子头发一点点掉,手指和脚趾黑的像中毒一样,这个老实巴交的中年男人第一次觉得天塌了,家庭美满儿女幸福一瞬间化成泡沫

能借的钱都借了,父母拿出15万养老的钱,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也倾囊相助;能卖的资产也都卖了,车子卖了抵不住儿子几个化疗周期。后来又想把老家的房卖了,却因为房产证还在办理无法推进下去。

杨帅想过众筹,可是身边的朋友已经借过了一圈,真的还能筹到吗?好在他想起2018年在支付宝上给孩子买过一份医疗保险。

《少年派》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派》截图

抱着试试的态度,杨帅联系了支付宝理赔客服。没想到客服回复:在保障范围内,儿子的住院医疗花费,花多少报多少,一年保额上限400万。提交票据不久后,杨帅就收到了第一笔理赔款。他成了病友群里最幸运的一个,他不用再为治疗费用发愁了。

后来,这份保险理赔占了治病支出的60%,杨帅靠着理赔帮助儿子捱过了化疗的三次难关。他很难想到每月一杯的奶茶钱,竟然能给一个家庭托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伟儿子同一间病房有一个8岁小孩,“特别懂事”。

有人说孩子懂事太早往往是因为生活里的苦难太多,这个小孩知道治病要花很多钱以后就和妈妈说别治了,以后去了天堂就丢几块金砖到人间,“这样爸爸妈妈卖掉的房车就可以买回来了。”

带儿子看病的这些年,张伟见过了各种各样的筹钱办法。一对来自湖南的夫妇为了给孩子治病,曾跪在燕郊街头表演吃草,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农村来的,也没什么才艺,就用最原始的方法求助”。

不幸中的万幸的是,如今张伟和杨帅的两个孩子的病情也都得到了稳定。

张伟背负着巨额外债继续生活着。儿子需要营养,但也只能买最小的鱼和肉,对于他自己,生活已经全部献给了孩子。不舍得吃喝、不敢下馆子,这些年他给自己花过的最高一笔消费是四块钱的脉动——在一次跑外卖实在疲累时。

如今一家人回到了家乡重庆,他依旧恨不得把一块钱掰出八半,继续打零工,做小生意,不谈吃穿和风月。只有经历过家人大病,真正被钱为难过的人,才能理解这种消费“后遗症”。

《我不是药神》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是药神》截图

杨帅活得就要轻松许多,因为支付宝保险理赔占据了治病支出的60%,他不仅能在给孩子病的两年里,一家人在医院周围租了房子,还跟着视频学做饭,想着法让孩子吃到营养搭配的三餐。

现在,他又开始投入创业,在江苏各地长期出差寻找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很多病友羡慕杨帅,说他“确实挺有先见之明”。但不是所有人会想起花个奶茶钱给家里人填一份保障,实际上,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每10个人中只有一人购买了商业健康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曾说,保险几乎是金融业最难销售的产品——先掏一大笔钱,却没有可见回报,“回报”发生意味着先有损失。“痛苦”在前,人们潜意识必然反感。

因此,当大病来临之时,更多人把大病网络众筹当作救命稻草。不过期待有多迫切,现实就有多残酷。

随着健康保障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买保险当成一种刚需,“更像是风险转嫁”,用保险来给人生托底。在小红书,有关“保险”的笔记高达140万多篇,根据CBNData的调研数据,超7成的年轻人买保险是为了“防范疾病风险,提供健康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ast Money》截图

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数据也显示,在平台上购买商业医疗险的消费者中,35岁以下的占比约55%。这部分年轻群体对商业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超过70%,并普遍打算长期参保

蚂蚁保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沈晔曾表示,在已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人群中,已呈现年轻化和高知化趋势——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5%,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对个体风险管理和健康保障越重视,所以对商业医疗保险需求越旺盛。“另外,已婚人群的家庭观念更强,且更重视未来规划和风险管理,因此更愿意购买医疗保险,已婚人群占比达到77%。”

福兮祸兮生活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永远没有后悔药,但保险或是一剂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预防针,有用、管用。

编辑 | 橘总

作者 | 嘴嘴

设计 | 胖兔

封面图源 | 《亲爱的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