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咖啡是舶来品,自19世纪中叶登陆上海后,在外侨带动下逐渐在知识分子和“小开”中流行起来。至20世纪30年代,各式各样的咖啡馆已遍布租界。

左翼文人中与咖啡馆关系最深的当属创造社诸人。1928年初,创造社出版部迁至北四川路麦拿里41号,创造社随即在该处三楼开设了一家上海咖啡店。当时,鲁迅与创造社诸人论战正酣,他的一篇《革命咖啡店》使上海咖啡店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鲁迅辛辣又不失幽默地讽刺道:

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灼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龌龊的农工大众”,他们喝着,想着,谈着,指导着,获得着,那是,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

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常与朋友到上海咖啡店。在其所著《魔都》一书中,揭开了上海咖啡店的面纱:

有一家沿街的店名叫上海咖啡馆,底层是书店,三楼是咖啡馆。这是一间四方形的大屋子,放置着大理石的桌子和坐起来很舒服的椅子。这家店虽只卖咖啡和酒,但你若想点菜,也可从别的菜馆里叫来。

鲁迅虽不喜喝咖啡,但实际上也是咖啡馆的常客。离鲁迅所居大陆新村百米之遥的北四川路194号拉摩斯公寓底楼(今四川北路2079号)就有一家俄国人经营的咖啡馆,店名Astoria(鲁迅日记中记作奥斯台黎),俗称“白俄咖啡店”。该店在内山书店斜对面,仅一开间门面,规模较小,却胜在幽静。鲁迅往往与客人在内山书店碰头后,便来这里谈话。

同住在大陆新村的茅盾也常到这家咖啡馆与人约谈,“我们有时两三个人要商谈什么,对方又不便领到家中来的,就在那里会面”。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此店关闭。

位于北四川路998号(今四川北路多伦路转角处)的公啡咖啡馆亦因左翼文人而闻名,被称为“左联诞生的摇篮”。此处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系一幢坐西朝东三层砖木结构的沿街楼房,一楼是外国人开设的售卖糖果、罐头食品的商店,公啡咖啡馆设于二楼,店主是日本人(一说犹太人)。冯乃超称“它的顾客很少,我们倒是常去,有时就在那里开会,几乎被我们包下了”。1929年10月,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即在此召开。鲁迅首次踏入这家咖啡馆是在1930年2月16日,在当天的日记中,鲁迅记称,“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加菲”,实则是参加“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出席者有鲁迅、夏衍、郑伯奇、冯乃超等12人。这样,在党组织的努力下,1928-1929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以喝咖啡的方式聚在一起,终于冰释前嫌,共同决定成立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委员会。除左联外,1931年1月,由夏衍主持的剧联筹备会也曾在此处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底,公啡咖啡馆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重新开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来源:“爱上北外滩•睁眼看世界”丛书《赴日》,熊月之主编,有删减。

作者:翟海涛

讲述人:顾艺

编辑:葛敏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