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多久会回老家一次?

每当长假来临,在大城市出租屋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借着节假日回到了阔别一年的老家

这时,互联网上总会冒出特别多关于“回乡见闻”的帖子来

他们或是惊异于小县城发生的巨变,或是试探性地想加入这里的慢节奏生活中

可是熟人网络、人情传统又让他们感到格格不入

这种陌生感让自己好像已经成为了老家的异乡人

这时候他们才恍然发现:

“原来那个拼命逃离的小县城,已经变成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的旧街正在消失,熟悉的人事物正在急剧减少

小时候玩耍过的广场变得又小又旧,被新楼包围起来,等待着拆除改造

我们的家乡好像正在死去

然而,“回乡”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烙印

我们总觉得家乡不会变,它如旧在那里等我们,兜住从大城市坠落的我们

可如果家乡不在了,如果一切熟悉的秩序消失了,“回乡”的我们该去往哪里?

哪里还能成为我们的退路?

蔡崇达用一本新书,给出了他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因为回家而自由了

也因为回得了家而更有力量去往远方

“过去经历的这几十年,放在人类文明史上或许都是少见的一一几亿人在时代的推搡下,剧烈仓促地告别,告别自己的村庄、小镇、县城,告别自己的来处,抵达城市、抵达依然在生长的未知的生活。我们因而成了注定要失去家乡的一代人,也成了注定要发明新的精神秩序容纳自己的内心和重新发现家乡的一代人。”

他说:

作为一个既告别家乡又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

只有重新发现家乡,向着来处去,才能找到许多人生的答案。

01

看到自己的来处,以此去看见自己的去处

故乡的街道会变、楼房会变、公共设施会变

但是故乡那季节里独有的温度、湿度不会变

那熟悉的触感,会让离家已久的我们感到无限心安:

南方没有暖气这回事,晚上要进被窝是最难的。母亲知道我要回来,连续晒了几天的棉被,但棉被没有留下阳光的多少痕迹。钻进被窝那一刻,感觉自己钻进了冬天海边的滩涂里,我忍不住吸了一口气,然后再不敢轻易移动,直到感觉自己身体上的温度,慢慢被棉被吸收了,好似自己终于抽出根系,扎进棉被里,构成一条系统了,世界才重新暖和起来。我觉得自己像种在棉被里的植物盆景了,反正我是不愿意离开它了。 《草民》

故乡不是哪个村、哪个县

故乡是父母在的那个地方

只要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

母亲说:“只要我还活在东石,你便觉得自己是有家乡的吧。” 我听着有些难过。 “所以你能理解我为什么不能随你去北京了吗?”母亲继续说:“因为家乡有很多很重要东西、人和事,比如这么多神明的祭日,比如曹操啊,而且,为了让你觉得有个可以回来的去处,即使明知道你永远回不来,我都要守在这里的。这样,直到——” 母亲说到这犹豫了一下,还是继续说:“直到我死了,你的家乡才会死吧。” 《草民

所以人们总是需要故乡的

特别这个不断在摧毁和建设的当下

我们只有知道故乡如何构成我们,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可以如何探向远方

故乡会告诉你,你最初、未经世事搓磨的模样:

父亲问我:“北京好还是家乡好。”我梦里竟然说:“都不好。”“那哪里好啊?”我说:“小时候好。” 《草民》

回到故乡,总能重新看到到那个最初的自己

看见小时候,看见我们未出发时的模样与愿望

心茫然的时候就回家吧

回家就好了

知道家在哪儿,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我们相互参与对方的生命,相互构成彼此的家乡

好多年轻人不想回家

是因为故乡不懂年轻人想要的“边界感”

他们总是絮絮叨叨地说着结婚、孩子、房子

或者反反复复强调着自己的人生经验

这些总让人感到有些“冒犯”

故乡翻来覆去只会说这些,是因为故乡太老了

故乡不懂你那些复杂的工作代表着什么

不懂什么叫“边界感”“松弛感”

故乡只是太久没看到你,想和你说说话:

这帮族亲、邻居也是这么不懂分寸地关心。我试图理解他们,我想,面对着生活他们根本没分什么大家小家,只是简单地把所有人都当战友。这种活法,是会拥挤喧闹到让你不适,但终究还是温暖的吧。 《草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的故乡是变化大到不敢想象

而有些人的故乡却是在衰老

街道随着人的老去而年久失修

房屋随着人的离开而变空生锈

那故乡和人老去的速度是一样:

我只是想着,你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只有过年时候才回来,你不知道,咱们这条石板路,人走得真多真快。一户户里的人正在死去,一户户的房子正在空出来,关起来。我现在走在那条老街里,都不敢轻易往左右看,我害怕看到死去的这一块块记忆坍塌朽坏的样子。 《草民》

故乡和它的子民是血脉相连的

我们相互参与对方的生命

相互构成彼此的故乡

缺失了任何一方

都不会再有故乡

在故乡老去之前

常回去看看吧

03

这是生生不息的凡人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的生命不是为了让他人欣赏,

草如其自身一样生生不息地活着

草随风俯仰,同时紧紧抓住土壤,

草必须成片,必须在底部连接

我们每个人都如草一般同自己的命运撕咬着,

挣扎着,或者,生长着

皮囊》《命运》《草民》

这是蔡崇达从2014年写到2024年的“故乡三部曲”

《草民》是三部曲的最后一本

它讲述7个关于“家乡”,关于“来处”——东石镇的故事:

有面对家庭责任的重压和身体的衰老,疲惫地奔跑着试图扛起自己的中年男人

有为了拯救自己的子孙,八十多岁依然决定结伴,向世界讨要说法的老人们

也有面对时代巨浪疲惫挣扎、内心破碎却在意外到来的台风里,获得陪伴并拥有力量再次继续生活下去的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三部曲最后一本叫《草民》?

是因为《草民》想写的就是草

不是那种修修剪剪过的平整草坪

而是那种抓住一点土壤和雨露拼命生长的杂草

写海边斑驳的草地

写旺盛野生的蛮

这是草,也是生生不息的凡人歌

蔡崇达说

在这本书里他记录下自己生命中出现过的一个个灵魂

只有让一个个灵魂有名有姓

故乡才能坚硬地存在于时间之中

那是来处,是构成也是安放灵魂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有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关于生命里为数不多的真正重要的命题

我们出生故乡,又离开家

体验喜怒哀乐、生死无常

终有一天我们又回到家

就在故事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

故事又重新开始了

果你也是一个时常想念家乡、又到最后一刻选择不回去的在外打工人

推荐你看《草民》

翻开这本书,找到可以安放自己灵魂和内心的故乡

点击即可购买亲笔签名版

别走,我好怕会失去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个关注再走吧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