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5世纪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改变了传统手工抄录书籍或文字作品的繁琐工序,节省了人力消耗。但在英国16世纪上半叶,类似于《德文郡手稿》这样的手写诗文选集、知识摘记簿却突然流行起来,成为公共空间之外,在私人人际交往场所或关系链条中分享、传递、存储信息的方式。手工抄录的摘记簿一方面允许作者自己通过内容主题分类对应的结构对诗歌、药方、散文、笑话、语录等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就英国学者汤姆·斯丹迪奇认为,“选择抄录或转给别人哪些内容很能说明作者的自我定位与品格。”在社交网络中流通的摘记簿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个人的前台形象,也成为人际交往关系连接的重要纽带之一。

✴︎ 这大概是上百年前人与人之间相互“蛐蛐”的表达之一。“蛐蛐”象征着非公开场合中的人际沟通,犹如蛐蛐的声音一样密而不大,多意为窃窃私语,也有一些背后损人或吃瓜的含义。就像是个人整理的诗文集、摘记簿一样,个体间通过抄录的文本内容相互沟通联系,保持亲密的友好往来,如今,社交媒体中与朋友的吐槽、聊天等“蛐蛐”行为,也可以算作是圈子内流通的社交货币和自我形象构建的机会,尤其是涉及到些独家新闻或私密的隐情时,相互间的“蛐蛐”便在戏剧化的情节跌宕中更加论证了谈话双方彼此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才会和你说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 不过,社交媒体的公共性和跨时空、跨媒介性也让“蛐蛐”的过程处在被随时公开的危机中。一张截图、一段没有前因后果的文字,便足以让“蛐蛐”的双方面临被众人围观与批判的窘境。就像是大英博物馆中留存的一份百年前的摘录手稿的背面写道:“我祈祷上帝别让人知道这首歌的出处,我因有它而羞愧”——这是首淫秽的、耽想的性爱诗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 do talk with u

不好意思啦☆

我真的每天蛐蛐☆

@TuTouSuo ™️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当然是从传递观的视角做出的判断,认为任何传播内容都需要从传播者向受传者发生转移,但如果将讨论的重心转移至传播与社交关系的搭建,对于理解「蛐蛐」的必要意义也就有了更多拓展的可能。

詹姆斯·凯瑞在阐述文化的传播机制与社会传播逻辑时推翻了主流的信息论的传递视角,从仪式与文化、关系与身份的角度对信息交往的过程作出了解释,他写道:“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改造的符号化过程”,即个体通过传播能够进入到既有的文化仪式中,不断地从中获得对自我的身份认识,并反过来再持续加强社会符号体系、文化认同与传播,创造共同体的聚合状态。传播不仅仅是为了信息内容从A到B的简单过渡,在接受者的立场上产生效果,而是能够使双方彼此确认对方的关系与身份,在传播的仪式中塑造共情体验。

这样一来,“蛐蛐别人”也不是单纯地八卦聊天或消遣时间,而是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在亲密内容的传播下制造共识,完成情感升华的途径。通过选择私人化的故事或其他秘密信息的分享,个体双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确认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价值和所处的位置。如同在约哈里之窗中约瑟夫和哈林顿认为能够促使传播者将自己的隐藏区开放向他人的方式,必须是人际传播关系的深入,是社会交往的逐步渗透,才有可能让彼此拥有他人绝对无从知晓的独特的「秘密」。

类似的表达还包括帕洛阿尔托学派代表学者贝特森提出的「元传播」概念。所谓“元”意味着在传播的基本呈现内容之下还包括着更深层次的交往关系的体现。在使用符号组成语句,运用动作表情语调等构成传播情境时,人类并不只考虑到内容的精准度与解读效果,往往还会将传受双方的角色身份考虑在内,在不同的关系表演中展示具有差异性的前台形象——这一框架性的人际传播关系后续被戈夫曼所吸收,创造出了剧班、表演、前台后台等相关的日常传播研究理论。

这就是为何生活中需要学会“蛐蛐”并持续与人“蛐蛐”的原因,不是简单的“窥私欲”“八卦欲”,也不是“看他人起高楼,看他人楼塌了”的旁观快感,而是为了维持社交关系,持续投入社交货币以获取社会资本的主动表达行为。

社交货币的概念不只出现在“蛐蛐别人”“八卦娱乐”这些提供额外事实信息的场景中,还包括不定期的朋友圈的点赞或特意露出的相关评论。它们虽然不是真正的资本货币,但同样具有交易、累积、转换的作用,例如通过新鲜事物的分享与他人建立关系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一次货币兑换社会关系资本的「交易」。

社会资本可以理解为个人拥有多少连接节点与交往渠道,有多少能够为其提供社交或其他传播需要的朋友、熟人、同事。本质上仍然没有跳脱出社会系统的有机结构逻辑,即为了更好地在分工越发细致、个体间的独立性越发明显的社会运作空间中生存下去,个体交往必须发展出更加多样的连接关系,其中包括成文的契约、合同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还有就是使关系保持适度稳定的不成文的传播与交往活动,例如闲暇时的聊天、八卦分享,以及通过爱情、亲情、友情搭建起的基本人际联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细碎的内容是如何像沙粒星辰般组成了当下庞大抽象的社会轮廓,可以引入齐美尔对大都市生活发表的观点:

“在国家、宗教、阶级之外,还存在着不可计数的更不明显的关系形式和互动类型……人们相互注视、相互妒忌;人们互通信件、共同进餐;在切实的利益之外,他们愉快或不愉快地相互攻击……所有这些都在不断地将人们联结在一起……是它们构成了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的刚性与弹性,所有的色彩和连续性,它们是如此醒目但又是如此神秘。”

在宏大的社会图景里,众人可以看见那些国家机器的运作,公共市民社会中舆论的喧嚣与嘈杂,但若镜头不断推进、放大、聚焦,便能更清晰地发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实际的交往,全都被妥帖地安放于细碎的交谈之中,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没有忧天下之忧的胸怀,它就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的、毫不起眼但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活。

只要不是恶意的中伤或没由来的造谣,“蛐蛐”本身竟然也被谈出了股生活中琐碎的浪漫感。当然,能够随时随地找到可以分享、和你一起“蛐蛐”的人,本身就足够感到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

but we always worry^

☆ 脱域后的蛐蛐蛐蛐

️ / TuTouSuo Monsters /

全景敞视是福柯借用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理论以描述统治者如何以更加隐形的社会管理手段要求被统治者服从其权力要求的概念。这一锐见在网络媒体的「围观」语境下被去除了更多的阶级意识形态,转向更直接的行为控制形式,例如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边界的弥散化导致个体始终处于“被观看”的危机中,无论是通过被算法抓取推流的形式,还是大V关注、你明爆料等,都会使某一用户突然间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对象,而过往“蛐蛐”过的相关内容,也有可能转变成攻击、诋毁、批判自己的“证据”和“武器”。

脱域是英国社会学者吉登斯在讨论社会关系与具体情境、地域之间关系时创造的表达,指关系与既有的文化、传播空间等相互分离,表现出不同状态的情况。这一概念经常被引用在新闻生产的数字化、融合化趋势中,表示大众媒介时期的传统实践模式在网络媒体的「失灵」,即脱域带来的后果。而将它运用在传播话语表达中时,同样意味着内容从原先的场景中脱离出来,成为缺乏语义线索的标签符号,即麦克卢汉所说的“冷媒介”。

当“蛐蛐”的内容从私人聊天场景进入到公共话语空间,上下文的语境在截图带来的碎片化、片段化 的 传播形式中隐形,制造出信息稀缺、线索消失的媒介语境后,便留给了观看者大量的事实想象与合理补充的弹性,由此导致常识性依据、道德性要求等纷纷入局,模糊甚至畸变了原先的语句表达内涵。

碎片标签化、断章取义、模糊焦点是社交媒体当前谣言、假新闻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和朋友的聊天“蛐蛐”可能也只是某个片刻、某个具体语境、某个特定的传播关系出现时才会情况,若是以截图或其他形式传播,便无法知悉全面的事实内容,导致误解、误读的可能。

社交媒体是当前大部分用户获取信息与展示生活的重要平台,兼具公共与私人属性。如果说哈贝马斯在谈到公共领域时关注的市民社会与私人家庭生活场景能够借用地理位置的转移而进行分割,例如广场与私人住宅等,那么到了网络平台上,流动的空间不再允许相应的切割逻辑生成,即使被认为是在私人信息流内发布的内容,也将无条件地被纳入公共信息搜索池,成为算法推荐的对象、公共议题的候补者之一。

这也使得诸多网络使用者开始担忧被「赛博挖坟」或是「赛博出卖」,过往那些具有私密性的“蛐蛐”内容一旦转移到公共空间中难免不会遭到斥责与审判,使其长期处于被监视的担忧中——尤其是对于某些依靠流量与用户关注获得经济收益的博主来讲,后台的“蛐蛐”行为一旦进入公共视野,便很难维持前台形象。

由此,部分对网络暴力与戾气有所忌惮的人群将选择适当地进行「社交断连」,摆脱部分电子媒介的影响,专注到现实人际沟通——喝一杯咖啡、一起逛逛画展、一起坐在初夏的海边聊天……脱离社交媒体,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寻找和人——而不是电子屏幕——交流的快乐。

所以“蛐蛐”起来吧,why not!!!

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野餐、去公园漫步、去喝一杯甜甜的奶茶,去感受这些细碎的生活交流!有何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º♡º♡♡

News &Comment

「6月至11月超长待机」

每周1次练习|轻量学习

院校服务|1v1针对批改

ꕤ⋆⸝⸝ Idealism

「逃离轨道 奔向旷野」

秃头所2025届全程班

以实用应试,寻找新的绿洲

⸝⸝create new world⸝⸝

「2025届TTS新传公开课 」

让想象力夺权

DON'T CRY!!RES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