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为报恩她做了队长的儿媳妇,最终却把队长一家害苦了

刘桂香大姐是一位老知青,她曾在山西省运城地区的绛县插队落户生活了十年多,有过一段婚姻,生下了一个男娃。后来为了回城选择离婚,她把自己的亲骨肉留在了山西,自己回到了北京,就是留在第二故乡的亲骨肉,成了她一辈子都放心不下的牵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刘桂香回忆,她是1968年12月末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到达山西省绛县插队落户的,当时他们十二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绛县崔家庄大队第四生产小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家临时分散开借住在老乡家中,刘桂香和张玉英借住在队长王大伯家。

王队长的大号叫王立林,当年四十多岁,他家两个娃娃,一个男娃一个女娃。大的是个男娃,叫王秋成,当年十八岁,小学文化,十五岁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了。女娃叫王二芹,当年十六岁,也是小学文化,一年前就参加生产劳动了。王秋成和他爷爷住在一孔土窑里,刘桂香、张玉英和王二芹住在一孔土窑里。

崔家庄大队素有“七山二岭一分川”的称谓,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崔家庄大队的耕地虽然富足,可那里多为山坡地,土壤贫瘠,广种薄收,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王队长家劳动力多,没有吃闲饭的,他家的生活水平算是不错的。

张玉英和刘桂香在王队长家借住,也和王队长一家人一起搭伙吃饭。每天吃饭的时候,王二芹都把饭菜端到她们居住的窑里,让张玉英和刘桂香两个人一起吃饭。后来刘桂香她俩才知道,她俩的饭菜和王队长的老父亲是一样的饭菜,和王队长他们吃的饭菜不一样。为此,刘桂香她俩挺不好意思的,强烈要求和王队长一家吃一样的饭菜,她俩觉得不能和老人一样吃小灶。

山西农村的冬季天气寒冷,正处在冬季农闲,地里没什么可干的农活,社员们也是头晌出工跟着队长干一点零杂活,午后就在家歇着。王秋成是个勤快人,午后队里没啥活,他就去沟里打柴或到沟坡上开垦一点荒地。王秋成的爷爷是队里的饲养员,王秋成有时也到牲口棚帮他爷爷给队里喂牲口。

在王队长家借住了一段时间,刘桂香她俩渐渐和王队长一家人熟悉了,她俩也抢着帮忙做饭,抢着刷锅洗碗,有时也和王二芹一起到牲口棚帮她爷爷喂牛。当时出工劳动基本就是磨洋工混工分,刘桂香她们并没有感觉到当农民有多苦多累。

开春以后,天气逐渐变暖,春耕备耕生产也就拉开了序幕。第一天往山上挑粪,刘桂香和张玉英算是真正领教了农民的不易,挑一趟粪往返八里路,陡峭崎岖的山路坎坷难行,肩上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对于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来说,那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整整一上午,刘桂香就挑了两趟粪,那段陡峭的坡路,还是王秋成帮她挑上去的。下午刘桂香挑了一趟粪就累的跑回了家,她不光压肿了肩膀,脚底板上还磨起了水泡。回到王队长家,她默默回到窑里,趴在土炕上用被子蒙住了头,心里委屈的泪水就如决堤的洪水,喷涌出来。

王大妈(王队长的婆姨)看不到收工的时候刘桂香就回来了,担心她哪里不舒服,就跟到窑里问长问短,刘桂香反倒呜呜哭了起来。看着刘桂香红肿的肩膀,王大妈难受地对她说:“娃娃,刚参加劳动都不习惯,慢慢就好哩。咱农民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受熬煎,熬出头就不觉得苦了。二芹不到十五就参加劳动了,刚开始也和你一样,如今啥苦都能吃哩。”

熬过了一个春耕春播的农忙季节,刘桂香才渐渐适应了繁重的生产劳动,虽然晒黑了累瘦了,可她感觉身上有力气了,也不那么惧怕干农活了。在王队长家借住的这段时间里,王队长一家给了刘桂香和张玉英很多关爱和照顾,她俩从心里感激这淳朴善良的一家人。

后来队里为知青们修建了新窑洞,成立了知青点,刘桂香她俩才不在王队长家借住了。

1973年冬季,崔家庄大队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各个生产小队都在利用冬季农闲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山坡地,修建大寨田(梯田)。就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刘桂香被坡上滚下的一块石头砸伤了左腿,导致小腿骨折,在县医院住院治疗三天,腿上打了石膏,才回到知青点休养。

伤筋动骨一百天,天天躺在炕上养伤,刘桂香百无聊赖,她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王大妈(王队长的婆姨)看刘桂香在知青点生活不方便,也没人照顾,她就和王二芹把刘桂香接到她们家,悉心照顾她的生活起居。看王大妈像母亲一样关爱她照顾她,刘桂香感动哭了好几次。

当时王秋成已经二十二岁了,相看了好几个对象都没成,王大妈免不了有些着急。一天王二芹偷偷对她妈说:“妈,我看桂香姐长得挺好,要不我跟桂香姐说一下,让她给我当嫂子。”“这样恐怕不好吧,我觉得你哥配不上桂香,咱可不能为难人家。”“我先问问桂香姐,她不愿意咱又不强求,有啥好为难的。”王二芹说道。

可巧这话正好让刘桂香听到了,想想这几年王队长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和照顾,再想想王秋成的淳朴善良和勤劳,刘桂香心里暖暖的,她对王秋成一点都不反感。

一个多月后,刘桂香拄着拐仗(王秋成给她做的拐杖)能走动了,生活也能自理了,她就回到了知青点,给王队长家添了这么多麻烦,她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

离开王队长家那天,是王二芹搀着刘桂香把她送回的知青点。路上,王二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桂香姐,我要是有个你这样的嫂子该多好啊?”“二芹妹妹,你看我这样,哪能配得上秋成哥啊……”刘桂香一点都没生气,她脸上还泛起了羞涩的红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试探了一下,王二芹看刘桂香没生气,还脸红了,她心里就有数了。回到家,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妈,等到晚上一家人一合计,第二天王大妈就去了大队书记崔明德家,她央求崔书记去给她家秋成提亲。

崔书记犹豫了一下,苦笑着说:“这个事情能不能成可不好说,我去试试看,能成最好。

没费吹灰之力,崔书记就说成了这桩婚事,王队长一家皆大欢喜。

第一时间,刘桂香把自己想和队长儿子订婚的事情写信告诉了她父母,很快就收到了她父母的回信,她父母不同意她和农村小伙子恋爱结婚,希望她等机会离开崔家庄。刘桂香铁了心要嫁给王秋成,她就对王队长家撒谎,说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

1973年初秋,刘桂香自作主张嫁给了王秋成,她成了王队长的儿媳,也成了第一个和当地农民结婚的北京女知青。等她父母得到她结婚的消息时,刘桂香已经怀上了娃娃,生米煮成了熟饭,她父母也无计可施了。

第二年夏天,刘桂香生下了一个男娃,王队长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王队长给孙子起名叫王大宝,还办了满月酒席,请队里的乡亲们都来喝喜酒。

自从生了娃娃,王队长就不让他儿媳出山劳动了,让她安心在家照看娃娃,帮着婆婆料理家务。他说他是队长,队长的儿媳就不要出山劳动了嘛。

一晃就到了1977年秋天,在崔家庄大事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大部分都招工进城了,还有一人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刘桂香因为和当地农民结婚,她就成了真正的农民,别说推荐上大学了,她连招工进城的待遇也被剥夺了。看看别人都离开了贫穷的崔家庄进城当了工人,月月都开工资,好多同学都戴上了手表,刘桂香心里开始有点失落了,她甚至有点后悔了,后悔不该不听父母的话,后悔自己稀里糊涂就嫁给了王秋成。

那年秋后,刘桂香得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个要好的同学还专门回到崔家庄告诉刘桂香,让她好好复习一下,全力备战高考,高考是她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

天天熬到半夜,刘桂香可真下了苦功夫,当年12月份也顺利参加了高考。考试结束后,刘桂香就说全国有一个落榜的,肯定是非她莫属。

想通过高考离开农村的路堵死了,刘桂香彻底失望了,她的精神一度出现了问题,有时坐在院子里一上午都不动地方,只是望着天空发呆。看着一向性格开朗的刘桂香成了这个样子,不光是王秋成心里难受,王队长两口子心里也很难受,他们真担心刘桂香有个好歹,到时咋跟她的父母交代呀。

第二年夏天,王秋成劝说刘桂香再考一次,刘桂香说啥也不去了,她说她根本就不是那块料,考也考不上,白点灯熬油瞎耽误工夫。

到了1978年年末,刘桂香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她的体重从116斤降到了80斤,有时一天都不说一句话。王秋成非常担心她的身体,就劝她回北京看看。刘桂香却说:“我爸妈不会让我进家门的,我一辈子也回不了北京了,我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爸妈了……”

就在王队长全家人为刘桂香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时,上级突然下发了文件,说还生活在农村知青都可以回城了。这个消息不亚于一剂良药,刘桂香的精神状况一下子就好了很多。可到了相关部门一打听,刘桂香这种情况暂时还无法返城,因为她已经和当地农民结婚了。要想回城,只有离婚一条路。

看回城无望,刘桂香一下子就病倒了,躺在炕上不吃不喝也不说话,一天到晚只是昏睡。这下王队长一家人可真害怕了,这样下去会出人命的。 为了刘桂香的生命安全,王秋成决定和刘桂香办理离婚手续,让她回北京。

就这样,王秋成和刘桂香办理了离婚手续,刘桂香一个人回到了北京。看到自己的闺女成了这个样子,刘桂香的母亲抱着女儿呜呜痛哭。

经过了几个月的调理和开导,刘桂香的精神状态逐渐恢复正常,她的脸上也有了光泽。半年后,刘桂香的母亲办理了退休手续,刘桂香顶替了她母亲的工作接班进厂当了工人。虽然回到了北京,刘桂香也很想念留在山西的孩子,想念她的男人。可想念也无济于事,北京根本就没有王秋成父子俩的容身之地。

过了两年,刘桂香渐渐淡忘了前夫和儿子,在父母和亲戚的劝说下,她和一名火车司机重新组建了家庭。婚后的生活虽然聚少离多,倒也和睦温馨,刘桂香慢慢又找回了以前的那种快乐和幸福,一年后有了爱的结晶,她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1990年春天,刘桂香经过丈夫的同意,她回到了第二故乡崔家庄,十多年没见到自己的儿子了,她非常想念。到了崔家庄才知道,她的亲生儿子王大宝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当了羊倌,王秋成也娶了村里的一个寡妇重新组建了家庭。看看自己的儿子像个小叫花子,刘桂香心里就如刀割一样,她当即提出要把王大宝带回北京。

可令刘桂香没想到的是,不光王秋成不同意刘桂香的这个要求,王秋成的父母也不同意,因为王秋成娶的那个寡妇生了两个女娃,他们老王家就这一个男娃,怎么也不能断了香火呀。

无奈,刘桂香留下回京的盘缠,把衣兜里的钱都留给了王大宝,她一个人回到了北京。从那之后,刘桂香经常给她儿子寄钱寄衣物。可儿子到了二十八岁,还没找上对象,这下可愁坏了王大宝的爷爷奶奶,王秋成也愁得要命。刘桂香倾囊相助,最终也没能给儿子娶上婆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年近五旬的王大宝还打着光棍,他的爷爷奶奶临终也没能闭上眼睛。王秋成为此也愁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刘桂香也愁白了头,她几乎倾尽了所有,可也没能为儿子娶上婆姨。

为此事,刘桂香很自责也很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离婚,不该把自己的亲骨肉留在山西自己一个人跑回北京来。可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世上什么都有卖的,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当初原本是为了报恩才做了队长的儿媳妇,没想到最终却把老队长一人都给害苦了。留在第二故乡的亲生骨肉。成了刘桂香这辈子都放不下的牵挂。她的余生,将会在自责和内疚中度过。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刘桂香女士讲述编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