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标关注猎聘公众号 探寻职场的另一种可能

在《故乡,别来无恙》里,有一幕让打工人破防了:

李雪琴饰演的上班族加班到很晚,回到出租屋发现钥匙没拿,合租的室友不在,一时赶不回来,她被锁在了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恰好妈妈打视频过来。李雪琴迅速调整了疲惫、失落、无奈的情绪,强装笑脸和妈妈聊天,说自己一切都很好。她怕自己憋不下去了,就和妈妈说约好了朋友大家都在等,匆匆挂了视频。

和父母说的那句“我挺好的”里,藏了远离父母身边的打工人多少的委屈。

工作后,我学会了当“报喜鸟”

成为一只“报喜不报忧”的“报喜鸟”是许多在外拼搏的职场人很早就学会的必备技能。

我的一位工作伙伴前段时间出了一次小车祸,不严重,但头部也受了轻伤,饶是如此他都没有和父母说这场祸事。

不是他嘴硬逞能,而是他妈妈身体不太好,如果他有什么不好的事告诉家里,妈妈真的会急到崩溃。他在外地上学加工作,五六年了经常和爸妈通话,从没说过不好的事情,生病不敢说、被骗不敢说、不开心不敢说,永远都是“我很好,你们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他觉得挺心酸的,就像这次的车祸,虽不严重但到底后脑勺挂了彩,他一个人在外地跑医院、跑交警队、负伤上岗,都是自己扛。因为他知道说了之后除了让父母担心之外,没有一点好处,索性习惯了不说。

像我这位同事一样的打工人不在少数。我看到一位网友就发了类似的经历:

工作压力大时会对父母说工作顺利、身体不适时会对父母说一切都好、吃饭胡乱凑合时对父母说伙食不错……总之,远离父母在外打工,事事如意、一切顺遂是我们的常态。

当然,有些人只和父母报喜不报忧,不是因为父母爱莫能助,而是报忧后发现自己的忧虑不仅没有分摊、反而加倍了。

有人把自己失业的消息告诉了爸妈,本想获取一些安慰,结果得到是父母的埋怨和挑剔。

还有人曾在日本工作,会有很多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烦恼,告诉了妈妈。妈妈没有安慰,马上会说“你看国内工作也不容易”这样的话;和妈妈吐槽自己工作中的难题,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什么方面没做好才导致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本想从父母那里找点情绪价值,从而转换成前行的力量、好让自己去面对生活的风雨。结果得到的只有他们站在上帝视角的指责和批判。

不报忧的原因,有担心、有逃避、有恐惧

我们习惯了做“报喜鸟”,这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文化影响不无关联。

打小起,父母传递给我的观念便是:你要乖巧、要听话、要懂事、最好不要“犯事”——不做他们认为不对的事,或是你不可以犯任何错。我们习惯了体谅父母的辛劳、不让父母操心,习惯了用不报忧来当作是孝顺,所以只愿意告诉他们好的事情。

有一年,我的同事(也是好友)得了肺炎住院,她衡量再三,还是瞒下了消息让几位关系不错的同事和朋友帮她顶一下工作、照顾她二三。她说,之所以这么选自己心里是算过一笔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不告诉父母,首先可以减轻父母和她自己的经济负担。她原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自己又是个普通的打工人,哪怕父母只来其中一人,来回的交通费、生活开销、请假扣除的工资,对她或者父母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其次,选择不说可以保护父母的情绪。她的父母都是小镇居民,一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没遭遇过大事件,父母一生为数不多的“大事“之一就是养大孩子,所以会对孩子的健康、安全会非常关心。如果她告诉父母自己住院了,她都能想到爹妈的失眠、叹气、甚至会劝说她回老家。

算下来,为了省钱、省事、不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她还是选择说出那句经典的“我都挺好,你们放心”。

要知道,没有办法帮子女解决问题的父母,在听到坏消息时制造的“麻烦”有时要远超问题本身。

除此之外,很多人选择不报忧也和“面子文化”有关。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美好生活的当下,暴露自己的困境似乎只会凸显自己的无能,索性对父母瞒下无助与脆弱。

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工作学教授Brené Brown将“脆弱”描述为“在面对不确定性、风险以及情感暴露时,人们容易感受到的一种不舒服的情绪状态”。

这种“脆弱时刻”一般来自两种场景:告诉亲密对象自己正面临的困境、不堪的经历、犯下的错误;或是吐露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希望从对方身上获得支持。无论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告诉对方一些“不好的事情”,或是自己“不好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有些人从不主动展示自己的脆弱时刻是因为他们讨厌不确定感,“脆弱”恰好意味着自己正身处无法掌控的不确定性之中。他们更想追求可控的状态,只选择暴露那些“安全”的信息和情感。所以,选择“报喜不报忧”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咱们大多数人的父母无法向子女提供情绪价值。

父母听到子女的难处后,不是习惯认真聆听和安抚,而是要么习惯急于证明他们自己是对的:早就跟你说了你不听/活该这样/你就吃了不听话的亏;要么用“比烂”的方式劝说你忍耐留在当下——我说工作累,他们说累是为了更好的以后;我说工作烦,他们说有什么好烦的都会过去;我说同事坏话,他们说社会里就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我说点丧气话,他们说我永远不自信、爱打退堂鼓……

不过,我愿意相信多数父母并不是故意如此。父母这代人不会聆听与共情,极大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做得更离谱,可能连基本的沟通都没有,所以才会导致我们的父母“爱子女在心口难开”。

两手准备:选择性沟通、找其他出口

打工人只报喜不报忧、选择独自承受痛苦的后果当然很严重。比如:压力长期积累导致的身心抑郁,无法与父母分享真实的感受、感到孤立无援……

而且只报喜不报忧对父母也有影响。父母不知道孩子真实的处境,会过度乐观或担忧,因信息不全而对孩子的生活情况判断失误。

我看到一位网友说自己从来不和父母诉苦,结果导致父母误以为她的打工生活很滋润、从而一直压榨她的故事。

她从大学一毕业不靠家里自己在外打拼。工作是自己找的、房子自己租的,没用过家里的钱。自己工资不高,到手五千过一点能勉强养活自己,孝顺懂事的她和父母也是尽量只分享好事,去哪里玩了、吃了什么美食,从来不说不好的,还会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美好生活向父母证明。

后果就是父母以为她在外面过得超级好,工作轻松、赚钱多,明里暗里让她往家拿钱 给自己弟弟妹妹出生活费、学费、补贴家用。可她自己扣去房租水电吃穿生活费几乎也剩不了多少钱,平时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一点积蓄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个“防身钱”,知道父母那里靠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己懂事报喜不报忧,结果换来的是父母骂她的“白眼狼”“没良心”。

所以,打工人和父母之间还是有必要进行一些更坦诚的沟通、适当诉说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难处。有时候父母的接受度、对孩子的支持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低。

可以先从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说起,比如工作多睡不好、天气冷感冒之类的去试探一下父母的态度。

但报忧的同时,要告知父母自己的需求——出钱?出力?还是只是出耳朵倾听。让父母理解自己在外面的压力和挑战,是为了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真实生活,鼓励父母接受现实,而非过度干涉。

如果试探下来发现沟通与反馈确实有障碍,既不能缓解心情又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和交心的朋友、同学、同龄人交流吧,或者依靠目前发展迅猛的AI也行。

前两天,我和Chatgpt倾诉了两个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烦恼,希望它能提情绪安慰。虽没有尽善尽美、但,可能真的强过许多父母了。

作者 | 静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