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5月25日,平均年龄仅有24岁,来自中国的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从北坡登顶珠峰,这不仅是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之巅,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左起: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图片来源:新华社

时间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西藏一侧正式对外开放,但遗憾的是我国的西藏高海拔登山服务仅仅局限于山峰注册、联络接待、牦牛运输以及营地帮厨等基础服务,高山专业攀登商业服务几乎全部由第三国人员垄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西藏自治区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联络官的尼玛次仁萌升了办一所登山培训学校的想法。

1999年,在尼玛次仁的不断努力,以及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和西藏登山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第一所专业登山人才培训中心——西藏登山学校创办。2001年,为了解决毕业学员就业问题,学校还成立了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山探险),致力于登山运动推广、登山文化传播,提供高海拔攀登、技术、徒步、探险、攀岩培训、攀冰培训等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西藏登山学校)的向导们在攀登珠峰,图片拍摄于2019年5月24日,图片来源:新华社,扎西次仁摄

时至今日,西藏登山学校已成功培养了14批共334名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兼备,身体素质与服务态度俱佳的高山探险服务人员及外语翻译人员。这些优秀的登山人才在近年积极参与了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开展的国内重大登山活动,如2003年人类首次登顶珠峰50周年纪念活动、2005年珠峰再次高程测量活动、2008年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活动、中尼友谊峰命名共攀活动、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活动、2022及2023年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等。

近日,我们非常荣幸地采访到了两位西藏登山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扎西平措和扎西次仁,他们不单是分别完成了16次和18次珠峰登顶的高山向导,如今还都身兼数职,为中国登山事业持续贡献着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扎西平措生长在喜玛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峰脚下的定日县,从小他就喜欢一边放羊一边爬土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定日县经常会有许多前来攀登珠峰的国外团队落脚,扎西平措正是那时有了成为登山运动员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穆朗玛峰北坡

初中毕业之后,扎西平措听说尼玛次仁正在为刚刚成立的西藏登山学校招生,便毅然决然地报名了。他告诉我们,当时学校的招生标准比较简单,主要是对体能和身体有一定要求。这对从小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地区的扎西平措来说显然不是什么问题,就这样,他成为了登山学校的第一批学员。

迄今为止,扎西平措已经拥有16次登顶珠峰,9次登顶卓奥友峰,1次登顶阿空加瓜峰,数次登顶以宁金抗沙峰为代表的6、7千米级山峰的经历。回忆起第一次登顶珠峰的经历,他说道:“第一次登顶是2005年,那时我有幸加入了珠峰高程测量队,完成珠峰峰顶高程测量任务。”其实在那之前,扎西平措就已经爬过珠峰了,不过因为当时还是负责运输、营地建设、道路建设等协作工作,所以他并没能参与最后的冲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队是一只由国家测绘局组织的队伍,正是这支队伍在那一年测量出了珠峰高度8844.43米的数据。扎西平措回忆起当时的冲顶经历说道:“我们凌晨从8300米海拔开始冲顶,一路上只能顺着头灯的光线上去。登顶之后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但我还是尽可能地稳定自己的情绪。我记得在下撤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经过三级台阶的时候,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自己冲顶的时候是怎么上去的。”

2022年和2023年,扎西平措还分别作为“巅峰使命”科考登山队副队长和队长完成了两次高山科考任务。“巅峰使命”是一项2022年启动的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那年扎西平措随队完成了在海拔8800米架设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冰雪厚度、采集冰雪样并钻取冰芯,以及人体极高海拔适应机制实验等任务。2023年,“巅峰使命”科考登山队又完成了自动气象站技术升级、采集雪冰样品等核心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架设气象站

珠峰科考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作为世界最高峰,珠峰独特的地位和地质、生态结构,使得研究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座山峰本身。扎西平措告诉我们:“拿打冰芯为例,我们当时在三个高度分别钻取了冰芯:一个在顶峰8848米,第二个是在7028米,第三个是在6500米的海拔高度。通过对冰芯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其中的物理化学指标,了解它的环境有哪些特征。比如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能不能达到顶峰,以及季风或西风水汽是如何影响高海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钻取冰芯

多年以来,研究人员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对珠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从水、生态、动植物、人类活动等各个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这既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便利,也维系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扎西次仁出生在喜马拉雅山村的农牧民家庭,小时候寒暑假就经常会去山里放羊或放牦牛,所以从小就很喜欢山,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在大山怀抱里成长的孩子。

1999年,扎西次仁正在体校读书,学校的院子里有西藏登山队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西藏登山学校。当时西藏登山队正在完成14座8000米高峰的探险活动,他们回到拉萨之后有一个分享活动,登山队的队员们讲了许多登山的故事,还分享了一些精美图片。一颗关于攀登的种子就这样在扎西次仁的心中埋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穆朗玛峰北坡

2002年从体校毕业之后,扎西次仁让自己的班主任联系到了尼玛次仁,表达了自己想要加入西藏登山学校的想法。当时正好有一个摩托车从重庆进珠峰挑战海拔6000米吉尼斯纪录的活动,尼玛次仁老师就让包括扎西次仁在内的三个学员加入了项目,为的是考验他们的体能和高海拔适应能力。

“那次活动我们在尼玛次仁老师的指导下走到了6116米的高度,之后就非常荣幸地加入了西藏登山学校。”扎西次仁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西藏登山学校)建校初期在西藏登山队大门合影

如今,扎西次仁已经是一名经验非常丰富的高山向导,同时也是西藏圣山高山救援的队长,以及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另外,他还是国内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人,创下了18次登顶的纪录。而在这么多次登顶经历中,他印象最深的还要数2008年的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

“那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和队友罗布占堆负责将火种灯从海拔6500米运输至距离峰顶30米处,火种灯和火炬不同,需要每3到4小时换一次燃料,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能熄灭。”扎西次仁告诉我们,当时他和队友两人各背了一盏火种灯,感觉就像照看自己的小孩一样。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和队友在内账里,火种灯则放在内外账之间,两人轮流起来更换燃料。

“在攀登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暴风雪这样的恶劣天气,为了保护火种,就要不断调整挂灯的位置。我们就这样一路守护到了8848米左右的高度,最后两盏火种灯都可以正常点火。”

在这次经历中,扎西次仁还在珠峰顶上拍下了第一幅自己的摄影作品。其实很早以前,他就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无奈由于相机比较昂贵,他一直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台相机。“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是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但很遗憾当时因为暴风雪冲走了相机,所以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位老师并没能在登顶之后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觉得记录也是攀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队员在海拔7150米上行进,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008年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前,新华社为登山队员们准备了一台手机和一台相机。在珠峰顶上,当罗布占堆用火种灯点燃西藏女子登山队队长吉吉手中的火炬时,扎西次仁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伟大的瞬间。等他从峰顶下撤之后,才知道那张照片在全球范围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新闻媒体界的人都认为那是一张非常好的照片。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彻底喜欢上了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队员罗布占堆(左)点燃第一棒火炬手吉吉(由)手中的“祥云”火炬,图片来源:新华社,扎西次仁摄

对于扎西次仁而言,能够亲身经历奥运火炬传递这样的活动并纪录下这一历史性的瞬间无疑是倍感荣幸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能够为国家登山事业做出一点自己贡献,是一件自己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山事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海拔登山运动人才的不断涌现,也离不开国产户外品牌的强势崛起。在高海拔的极端环境下,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攀登者,也离不开专业的户外产品支持。在采访过程中,两位扎队就提到了装备的持续革新为自己在攀登过程中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导们在海拔7790米的营地

2019年,专业户外品牌探路者与和西藏登山队和西藏登山学校展开了深度合作。目前,探路者已经连续6年为他们提供专业户外装备支持,并资助多项教育和登山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国登山事业和户外运动的长足发展,培养更多高海拔登山运动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为专业人士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之外,装备的持续革新也让户外爱好者们有了探索更多世界的可能性。在经验、技巧和专业装备的加持下,我们可以走向那原本看似不可抵达的更高处。

2024年5月,探路者发起“探索世界屋脊”系列企划。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探路者期待与所有渴望探索未知的冒险者们走向高处,抵达神秘之境,探索“高处可攀”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那些曾经看似不可攀登的更高处,你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给我们呢?在评论区参与互动话题“从高不可攀到高处可攀,你都经历了什么”,我们将为点赞数最多的前两位用户送出由探路者提供的HIMEX系列中国梯冲锋衣限量礼盒一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处可攀丨自然的高处是自由

✵不是野人,是“野生户外人”!

✵人类,请对自然好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