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可以说是一篇学霸保研经验贴,作者本科成绩排名第一并拥有较多竞赛实习经历,最终成功上岸北大。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不仅仅给我们分享了上交复旦人大清华等的名校推免经验,也为我们介绍了本科期间的学习注意事项,希望对保研er们有所帮助。

以下文章转载于猫法窝,作者吴泽荣,原文章标题为《吴泽荣:保研,一场与自己的对话》。

01 个人简介

成绩&主要经历:

成绩排名:1/150

英语成绩:雅思7.5

主要经历:

(1) 瑞士卢塞恩大学法学院交换项目-“Global Legal Studies”项目证书及两封教授推荐信

(2) Willem.C.Vis Moot模拟法庭系列赛:维也纳赛全球64强、香港赛全球16强、上海赛8强、贸仲杯全国三等奖

(3) 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团体二等奖

(4) 一段国际法相关科研助手经历

(5) 第29届法学院团学联主席团成员

申请情况&最终取向

申请情况(按申请时间排序):

(1)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

(2)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硕士

(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学

(法律与社会方向)

(4)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

(国际仲裁)硕士

(5)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硕士

(6)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国际经济法)硕士

(7)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最终去向: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国际经济法)硕士

写在前面:

非常感谢蘑菇学长的约稿。三年多来,猫法窝推送的学长学姐优秀事迹一直在为我的本科学习生活道路指点迷津。

三年以后,能从忠实的读者变成作者,实属幸事;

与其说本篇文章是一篇经验分享,不如说是一篇基于对本科法学学习“二阶观察”后的自我总结,希望贸法学弟学妹能从自我复盘中得到些许启发。

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在《独异性社会》中区分了两种形式的“特殊”,即“普遍的特殊”和“独异”。前者存在于普适性社会体制所塑造的清楚而确定的评价体系下,后者则在社会秩序之内“自成天地”。我很羡慕那些可以被归为后者的人,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特立独行”让他们早早有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但我不是。因此,我更多的是在普适性社会逻辑下择善而行,力求“普遍的特殊”,以期获得更多的选择主动权,并在此过程中寻求人生价值所在。这篇文章,或许更适于心境相类似的同学。

为了方便阅读,以经验普适性程度为先后,我将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1)对三年法学学习的经历和教训总结;

(2)保研的普适性经验、教训总结;

(3)针对不同项目的信息、经历、教训。

02 经验分享

一、关于法学学习的经历、教训

复盘过去三年的法学学习,就宏观层面的学习规划而言,我会感叹没有早点阅读及采纳北大葛云松教授2014年《法学教育的理想》一文中许多有益的法学学习方法论。就具体的学习安排而言,未竟之事则更多,囿于篇幅,以下只列举前两位:

1 应更早的重视法学专业中的“语数英”

如果说在本科法学专业纷繁的课程中也有高中“三主科”的概念,我会选择: 民法、刑法及英语。

英语之重要,自不待言。犹记龚老师在入学时语,“在贸大,英语好,机会就多”。诚如是,较早打好英语基础、拿到可观的语言成绩证明,是奖学金资格、国际模拟法庭选拔、参加海外交换以至获得保研入营资格的重要门槛。

而之所以选择民刑,不是因为其学分占比最大,更非在言其他部门法不重要,而是基于如下三点考量:

一是更多的选择主动权和时间分配。由于大三下我缺乏非常扎实的民刑基础,6月,我一度在期末月、交大入营后对民刑知识的“女娲补天”、其它高校项目申请的夹缝中生存;7月,我一度在不考任何国际仲裁知识而只考民刑的人大法硕国际仲裁项目笔试前,面对无尽的民法典内容和刑法分则彷徨不安;8月、9月,我仍一度在国际法和北大法硕民刑科目的双轨复习以及法考准备的“三座大山”哀叹事穷势迫。由此观之,若能早些复习完民刑,可以为保研季赢得更多的时间、可以在学硕与法硕的选择中取得主动权。

二是其对法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当我悔之晚矣,开始深入复习民刑,特别是研习民刑案例分析之时,显著地感受到在对法学理论的理解、法解释能力、法律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等法律思维训练方面的提升。

三是其对其他部门法的触类旁通。如我在复习国际货物买卖法(如CISG、信用证规则)、海商法等内容时,深感合同法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再如当我恶补了民事侵权和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相关知识后,发现国际法下的归因责问题变得柳暗花明。

为了弥补我的民刑知识,我在准备人大、北大法硕时规划了一段三轮复习安排,放在此处,供大家参阅:

(1)对照法考精讲书籍视频(民法李建伟+钟秀勇;刑法柏浪涛+罗翔)及手头的课件,预习和复习。

(2) 阅读法条评注。书目上,我主要用了王利明版《中国民法典评注》和冯军老师的《中国刑法评注》。当时囿于时间紧迫,我只完成了民法“总则+财产法”、刑法几个重点罪名的阅读。此外,也在阅读期间,同步整理自己的民刑知识复习笔记。

(3) 理论拓展和实训。对于前者,我当时通过经典教科书(如朱庆育的《民法总论》、张明楷的“太皇太后”等)重点研习了些重难点;对于后者,我则囫囵吞枣地阅读了一些案例分析训练,资料上,民法用了吴香香老师的《民法典请求权基础手册》、北大请求权基础课程笔记;刑法看了车浩的线上公益刑法案例课程、陈璇老师的《刑法思维与案例研习》以及柏浪涛的法考刑法主观题练习。

2 应更注重对法条本身的研读和分析

法条研读及分析,本应该是不言自明的金科玉律,但我在前期的学习中却不以为意,回顾保研时的经历才让我切实领悟其重要程度。一方面,人大法硕、北大法硕的笔试,皆以法条分析为重点考核内容;甚至北大国经学硕的面试部分也考核了对GATT中法条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在保研后期“女娲补天”阶段对法条和法条评注的研读,让我对法规范的意旨、规范间体系脉络的理解都更上一层楼。

二、关于保研的普适性经历、教训分享

1 保研中的程序准备:

保研流程、信息获取渠道

保研中不限院校项目的选择空间,尽管增加了机遇,但也增加了信息纷扰和获取成本。获取保研中的程序性信息(如保研时间线、准备材料、考核方式与范围等)成了最令我头疼的事情之一。直到去年3、4月份的时候,我仍对保研的具体流程不甚了了。“夏令营、预推免、九推、十推”有什么区别”、“内保、外保程序有何不同”、“综合排名、专业排名该用哪个”等问题,令我晕头转向。

后来,我粗线条地总结如下:

首先,保研上岸需要两道程序:推出和接收;前者是保研的前置条件,即需要获得校内推荐名额,这一名额的正式获得在9月上旬可知(当然自己也可提前预估);后者则是须本校或外校研究生院对你发出offer。本校的offer称为内保,外校为外保。本校基本上是在经过笔试面试考核后等额接收。换言之,能拿到校内推荐名额,基本就能取得内保资格。

我视外保为一条更荆棘丛生的道路。根据不同院校的招生考核时间,外保分为夏令营、预推免、九推等。不管如何描述,这些都是高校的集中考核形式。想要通过这些考核,要经过初审和复试,即(1)获得入营资格和(2)参加笔试与面试。关于初审和复试,不同高校有不同标准、材料要求、考核方式,还得分项目了解和准备。

因此,选择外保,一方面得积极地通过提高专业排名和学业背景以争取入营资格,另一方面得夯实专业基础为笔试、面试做准备。关于入营资格,尽管不同高校存在不同标准,但不变的是对成绩排名的一定要求。此时便涉及“综合排名与专业排名用哪个”的问题。就今年而言,综合排名大概在9月上旬才能统计公示,这时多数院校的接收考核(如清北人交)早已截止报名,因此专业排名当优先考虑。

保研程序性信息获取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是否需要参加市面上专业保研机构辅导。我以为,这些机构最大的价值在于打破各个院校项目的信息壁垒和提供训练平台。当然,有些机构出售的“保研秘籍”、提纲资料也可解燃眉之急。如果不想在信息获取和实训资源上浪费精力和时间,可报名参加;但若是以此为主要复习支柱,似乎不是上策。

2 保研中的实体准备:

背景提升、方向选择、知识积累

1. 背景提升

这一方面,似乎没有什么普适性的东西可供分享,因为个人背景的建构恰恰映射了不同人的法学探索道路和校园志趣选择,很难会是,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当然,在功利的评判尺度下,论文等学术作品、模拟法庭、科研项目是多数高校比较注重的元素。相比之下,实习经历的价值在保研中则是相对淡化的。

2. 方向选择

在方向选择上,或许我可以荣登反面教材。3月到5月,我曾以国际法学硕为主要目标,立志像经验贴提供的范本那样,开展个一两轮的复习。然而由于学期间忙碌、对法社会学专著研读的时间消耗,我只断断续续为了准备学业助理课程阅读了写相关书籍;六月,又因期末考试和准备交大笔试而中断了国际法复习;7月,还没来得及重温ICJ Statue第38条,就开始对着人大国际仲裁项目考核内容补缺补漏;人大考核结束后,我又秉承着“有学上就好”的宗旨,开始了一个多月的专硕与学硕双线复习,且多将精力消耗在民刑之上。兜兜转转直到8月中下旬,在清华国际法初审通过后的惊喜与惊吓中,我才回归国际法的单线复习。半个月后,面对北大的考核,我才真正“不问曲终”,放弃了北大法硕的复试机会,只参加了学术至爱的国经复试。

诚然,当时的落子犹豫使我走了许多弯路;但认真思索当时的一次次决定,似乎又是彼时境遇下理性第三人也会作出的选择。通过我非典型经历,或许可以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如果可以,请尽早坚定保研方向(比如保研季的2、3月份);如果不可以,请心态稳定地“走在自己的时区里”,毋躁急以速其忿。

(2)学硕与专硕平行准备并非不可取,甚至可能相得益彰。首先,从上交、人大的考核内容来看,学硕同样需要有扎实的基础法学(民商、刑法)基础,甚至交大学硕的笔试考核完全不涉及国际法。其次,两者的平行准备有利于同法考的无缝衔接。由于法考中体量最大的部分和专硕考核的范围基本重合,两者的平行准备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法考的复习时间。再者,由于北大可以学硕与法硕同时申请,并且多数院校的申请入营难度是“学硕>法硕(特别冷门的学硕除外)”,因此功利地计算下来,似乎两者的平行准备有机会获得更多地入营和上岸机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两者的平行有利于获得法学知识谱系的完整性,后期复习时更有触类旁通之用。当然,两者的平行准备也意味着学习负担和时间成本的双倍,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评估。

(3)国际法这一学硕方向,在学科特征上,相较于民商、刑法的体系化,更多体现出知识点的分散、覆盖面的宽泛及对法律英语(如阅读WTO案例、解读条约原文等)的较高要求,因此前期的知识储备和外语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拥有国际模拟法庭或其他涉外法治经历的同学或许更容易取得入营资格。在入营难度上,国际法在一众学硕方向上属于中游。并且由于贸大在涉外法治上的声誉,贸法同学申请这一方向是相对有竞争力的。此外,部分院校,如北大、法大还会细分国际法的方向,如果时间紧迫或是兴趣只在其一,可以考虑在对三国法有全面印象的基础上,就具体方向探赜索隐。我当时就是由于对国际公法缺乏兴趣,所以选择了国际经济法方向。

3. 知识积累

从上述方向选择中不难推断:“P”型人格的我不会有一个从一而终且特别翔实的复习计划。于我而言,暑期阶段备考计划的功用,可能不在于紧急往脑子里填入新知,而是在于对大脑里记忆散乱的“国际法C盘”进行体系化归档以及通过完成备考计划提振信心(事实上当时并没有完成计划,所以只有徒增焦虑)。保研过后,我粗浅地整理出了如下国际法学硕(偏国经、国私方向)的备考内容、资料、过程:

(1) 备考内容

A. 国际公法

(a) 必备知识:国际法及国际法相关的理论、条约法、国家责任法、国际法上的主体(国家及领土法、个人、国际组织)、国际争端解决。

(b) 其他知识(只在准备清华复试时具体复习到 (>_<)):国际海洋法、国际空间法、国际环境法、外交及领事关系法、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及战争法。

B. 国际私法:国际私法总论(特别是理论的历史演进)、冲突法、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C. 国际经济法:

(a) 总论部分:国际经济法相关的基本理论(经济学原理、近现代经济史)

(b) 国际贸易法之横向交易法:国际货物买卖法(CISG、PICC、UCC、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法(海运部分:结合海商法一起复习;其他运输方式单独了解);国际货运保险法(以海上保险法为主);支付法(托收、信用证、保理、福费廷);国际商事仲裁

(c) 国际贸易法之纵向管制法:WTO法律制度、近期主要的区域经贸协定(了解)、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d) 国际投资法:总论(投资的概念、投资形式)、资本输入国的管理制度(外资准入与审查)、资本输出国的对外投资法治、投资协定内容(国民待遇、公平公正待遇、征收与国有化、例外条款等)、国际多边条约或协定(TRIMS、MIGA)、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e) 国际税法:国际税收管辖权、重复征税及征税协调、逃税、避税

(f) 国际金融法:国际货币法、国际银行法(银团贷款、贷款担保、国际银行监管)、国际证券法

D. 海商法(只有北大考察):海商法总论、船舶与船舶物权、海上运输相关的法律制度、海事法、海上保险法、海事争议解决的特别程序

(2)主要备考资料及简要评论

A.国际法理论、国际公法:

(a)《国际公法学》(马工程教材):搭框架的不错选择。

(b)《国际法》(邵沙平编 人大出版社):其中对于英文术语和英文法条节选很多,可以作双语对照的学习。

(c)《国际公法:和平时期的解释与适用》/《国际公法:在武装冲突中的解释与适用》(贾兵兵 清华出版社):当时只看了上卷。相比于马工程教材,其对具体知识点作了深入拓展且引用的事例、判例较多。

(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其对国际法相关理论及历史演进作了梳理和阐释,可做理论拓展之用。

(e) Global Law without a State(Gunther Teubner ed.):
法社会学视角下观察跨国法问题的论文集,适合拓宽学术视野。

(f) 联合国际法学园“理论与方法”系列讲座: B站上就有,该系列学术讲座涉及了国际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对话,有助于拓宽针对国际法的观察视角。

B.国际私法:

(a)《国际私法》(第六版 人大出版社蓝皮书):搭框架的不错选择,对理论和知识点的讲解难度适中。但国际民事诉讼法部分内容偏少。

(b)《国际私法简明教程》(李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备考清华时候用。涵盖作者的学术观点及其他同类教科书未提及的术语。可作补充之用。但目前只有2015年版,当然总论部分永不过时。

(c)《国际私法入门笔记》(何其生主编 法律出版社):备考北大时候用,也可以用来搭框架。其对于国际民事诉讼法部分讲解较为具体,特别是介绍了送达、取证相关知识点。相关评介,可作为论述题的观点材料。

C.国际经济法:

(a)《国际经济法》(马工程 第二版):很不错的一轮复习搭框架材料。知识点覆盖全面。

(b)《国际经济法概要》(车丕照等 第二版):备考清华前阅读完的材料,可供搭框架。亮点在于其是2023年5月刚出版的,纳入了国际经贸规则新动态,且对国际经济法总论、贸易法、投资法部分的原理剖析深入易懂。

(c)《国际贸易法原理》(王慧 北大出版社)备考北大时推荐使用。贸易法部分的知识点覆盖了北大考核内容,讲解具体,但只有2011年版。

(d) The CISG: a New Textbook for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Peter Huber & Alastair Mullis):短时间学习理解CISG,推荐这本比较易懂的英文教材。若需深入理解,可以配套看Schwenzer的英文法条评注和高旭军编著的中文法条评述。

(e)《世界贸易组织法原理》(上下分册,彼得·范德博思等著): 对WTO法最翔实的讲解,大量引用了WTO案例中对法律标准的讨论。

(f)《国际仲裁:法律与实践》(加里·伯恩著):复习国际商事仲裁的首选和搭建投资仲裁知识框架的参考书。

(g)《国际投资法》(余劲松 第六版):搭建投资法复习框架的阅读材料。基本覆盖了北大考核投资法涉及的知识点。

(h)《海商法教程》(郭喻 第二版)搭建海商法复习框架的阅读材料,基本涵盖北大考核中海商法涉及的所有知识点,但没有覆盖到《民法典》出台后海商法和民法典的互动关系。

(3)备考计划(国际经济法):

一轮:通过贸大的“三国法+海商”课件、杨帆三国法精讲、市面上考研机构的教辅笔记,搭建知识框架的教材,全面复习三国法及海商法,建构知识树。

关于三国法的复习:国际公法部分,我是用上述三本国际公法教材及边永民老师的《国际公法案例研习》作为基础参考材料。国际私法部分,我以人大的蓝皮书为框架搭建了国际私法总论及冲突法部分的知识框架。国际经济法部分,我以李沣桦老师的课件(特别全面,国际税法和国际金融法部分也都覆盖了)及杨帆的法考精讲卷(贸易法部分讲的很清晰)作为搭建框架的基础参考材料。海商法部分,由于我没有选修相关课程,最后是对照董冰莹老师海商法和海上保险法的课件、社科大的直播课程《海商法:理论与实践》进行复习的。

二轮:对国际经济法的重点部分进行深入复习。如WTO法,由于没有上过专题的选修课,我后来借了龚老师的“WTO法精要”课程的课件并对照范德博思的书以及WTO相关法律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此外,还可结合近年发展动态,如WTO临时上诉仲裁机制等等,阅读相关论文和经典案例。

三轮:结合目标院校(如北大、清华)的本科生课件、课程笔记,补缺补漏,增强自信。如有余力,还可以看看拓展理论视角的书籍等。例如,当时我一直对法社会学(特别是系统论法学)和国际法的交叉研究类文章特别感兴趣,并花了不少时间在相关书籍的阅读上。

三、关于外保的分项目经验分享

1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硕士

1.项目概括&总体感受

交大项目是我参营项目中体验感最好的保研项目。入营以前,其实我对凯原法学院的了解并不多,然而通过短短48小时的参营体验,我已对她心生神往。

交大项目于五月份启动,六月中旬确定入营名单,7月1号开营,10天后就出结果了,是保研季中最早的一批。交大项目入营审核严格细致、门槛较高;但参营考核难度较低,且通过率极高(98%)。不过由于法学硕士的名额有限,所以通过不完全等同上岸。以去年为例,法学硕士入营81人,只有2人未通过。但是其预计录取36人,加上部分放弃录取资格,意味着排名在前50会相对稳妥。

2.入营准备

除成绩单、专业排名等必备证明外,交大要求提交两封教授推荐信和一封个人陈述。由于交大是启动最早的项目之一,并且据说交大会细致地阅读相关文书、审查相关的奖项经历,所以我当时认真准备了交大的文书以及相关的经历证明,且后续都以其为模版进行修改。入营门槛方面,交大去年给予了贸法专业前2名入营资格,且似乎偏好具有国际模拟法庭或等同含金量学术经历的同学。

3.参营经验

去年参营安排为:第一天——上午笔试,下午了解凯原法学院和参观交大徐汇校区;第二天——全天面试,形式为单面,一个人在20分钟左右。交大考核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学硕不区分方向。

笔试方面,考核内容涉及法理学、民法、刑法,题型涉及案例分析、论述题,案例分析为法考难度。

面试方面,包括自我介绍及追问、英语问题和一个基础法学问题,英语和基础法学问题真的很基础。自我介绍环节可以明确未来希望攻读的学硕方向,评审专家也会就自我介绍深入挖掘。如当时我提出我要做国际法和系统论法学的交叉研究,评审专家便提出让我举出国内研究系统论法学的学者、卢曼和哈贝马斯的理论异同以及系统论对中国法制的影响等,此外也有提问本科期间阅读习惯等偏日常生活的问题。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国际仲裁)

1.项目概括&总体感受

较之交大,人大项目相对程式化。其于六月份中旬启动,7月初确定入营名单,7月中旬考核。国际仲裁项目是今年新设的三年制法律硕士方向,入营名额为40人,拟录取20人,也呈现出入营难度大,但通过率较高的特征,再加上后续递补录取量大,所以实际录取率可能有70%。其考察机制上同普通法硕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英文测试的权重占比较高。

2.入营准备

人大针对报名表和成绩排名等有单独的证明文件模版,因此建议尽早与教务老师、同期报名的其他同学沟通确定统一的填写范式。人大法硕不要求提交专家推荐信,但是要求提交一份手写的个人自述、两篇本科期间的专业论文。入营门槛方面,去年国际仲裁方向给予1人入营资格。

3.参营经验

参营安排为:第一日上午笔试,第二日面试,第三日有讲座活动。笔试方面,国际仲裁方向与普通方向的考题完全一致,只考察民法、刑法,以法条分析和模型化的案例分析(题干很短)为主,但是只有一个小时的写作时间,因此对熟练度和基本功要求较高。面试方面,人大有一套特立独行的群面规则,因此参加模拟面试或以其他方式熟悉之十分必要,以防因不了解规则而发挥失常。流程上为“90s自我介绍--法律基础问题—英语”。90s自我介绍一秒不会多给,因此提前准备很有必要,另外这部分可以展现涉外法治或者国际仲裁经历。法律基础问题多涉及法理学、民法、刑法的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多为基础但细节的具体知识点,回答时间为一分钟,因此仍需要快速反应构思和扎实的知识储备。英文问题涉及到对热点案例或法律相关时事的讨论,对打过国际模拟法庭的同学应该不成问题,可以提早关注国内外法学时事热点。

3 清华大学国际法硕士

1. 项目概括&总体感受

清华整体考核呈现本校友好型,犹记得笔试结束,坐在我前面的两位学霸相视一笑,道“果然是他出的题目!”,只留下我在后面一脸茫然。

清华法学院预推免在8月8日发布,但是只有全校的总通知,没有法学院的单独通知,切勿因其隐蔽性而错过。8月下旬确定入营名单,10天后考核。就去年来看,多数学硕方向只有一位外校同学入营。入营后本校与外校同学共同考核,共同竞争拟录取名额。具体每个方向的录取人数没有预先公布。

2.入营&参营介绍

清华要求提交的材料和交大类似,但是专家推荐信等有单独模版和提交方式,又正值暑假,因此需要尽早联系教授沟通提交事宜。

参营安排为:第一日下午笔试,第二日上午面试。笔试方面,皆为主观题,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占比多,国际私法次之。内容上既涉及到如公海上船舶的国籍及管辖权等具体问题,也涉及WTO的最新动向、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这类宏观问题。面试形式为单面,个人20分钟左右,涉及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延伸出的中文法律问题、根据笔试答案追问的英文问题等。复习时推荐参考清华本科国际法课程课件,并拓展阅读张新军教授、陈卫佐教授、杨国华教授等人的学术作品,以便更好地把握考察重点。

4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学硕士

1.项目概括&总体感受

北大是我参加的最后一个项目。相比于踏入清华园的紧张,在北大的考核期间我更多地抱着随缘的心态。北大法学院的简章在7月30日发布,系统填报时间为2023年8月18日至25日。9月8日出入营名单。9月14日开始考核。9月下旬出结果。与交大人大相反,北大整体上呈现入营审核相对宽松、复试通过率低的特点。学硕各方向外校仅录取1人,法硕的报录比也在25%左右。此外,北大还有一个特点,即学硕与法硕可同时报名。

2.入营准备

北大要求提交的材料和交大类似,但有其单独得模版,且需要同时寄送纸质版材料,建议提早准备。北大入营门槛相对宽松,招生简章对成绩的要求为专业排名“法硕前20%;学硕前10名”,因此推荐贸法排名前10的同学都可以尝试投递。同时报名学硕与法硕,需在北大招生系统中注册两个账号,并且将相关纸质材料分别寄送。

3.复试经验

北大的复试有四天时间,期间法硕和学硕考核的时间会错开。

具体到国经方向的笔试方面,其全部为论述题,问题相对宏观且时间相对充裕(三个小时)。命题形式类似于:境外企业到中国投资可能的法律风险、中资企业赴美国上市涉及的法律规制、海商法与民法典的关系等等。每道题留给个人的发挥空间都较大,因此相比于简单枚举知识点,更需要在形式上建构一个体系性强的答题框架,并在实体内容上就该知识点背后的原理、学术观点作拓展。

面试方面为单面形式,没有自我介绍,分别有一个中文问题和英文问题。作答过后,评审专家会就答案进行连环追问。形式类似于:1.朗读GATT1994第一条法条;2. GATT1994第一条讲了什么?(MFN)3. 从法条中如何解读出MFN?4. 怎么理解法条中的某个术语?为何这个术语就体现出MFN的原则?因此,建议在背诵某个法律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并重视法条分析。

结语:

知识方面的复盘至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在上述内容中各取所需。事实上,对知识水平的考验只是保研征途中的一部分。相较于备考时的悬梁之苦,外保过程中更艰难部分在于对心态的调整。在保研季,我曾因接踵而至的必要选择而迷茫,因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而焦虑,也曾因预期和能力错位而顿生挫败。如何调整心态?于我而言,克服种种负面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似乎过于理想化;更现实的方式是,不因时常裹挟而下的负面情绪而自我内耗、停滞不前,而要在与自我的沟通中,不断调整自我预期,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与负面情绪共处,带着焦虑感前行。例如,最后几天备考北大国经时,尽管焦虑紧张仍存,但我不再因为来不及建构一个多么精深完整的国际法知识谱系而彷徨,更多地是抱着“我能多整理一页是一页”的想法行动起来。事后回想,当时不仅行动力得到了保持,而且焦虑感也有所缓解。

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从知识层面还是从心态层面,与其把保研视为一场“卷生卷死”的同辈竞争,不如把它视为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在与自我的对话中,一方面,可以观察自身的法学研习方法,并通过自我反思查漏补缺;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你自己”,通过一次次对自我学术与价值追求的反复诘问,探求真心;另一方面,还可以与自己和解,通过不断调整自己预期,提高焦虑感下的行动力。总之,卷赢卷输、上岸与否只不过是评判保研经历的社会尺度,在与自己对话中感知到的成长与蜕变才是最真实的收获。

最后,我也放一句在保研季最焦虑时刻朋友圈刷到的话,与大家共勉:“正因为我有能力跨越,这个考验才会降临。”(松浦弥太郎 《放下抱负的轻生活练习》)”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

本文责编 ✎ 小贤

本期编辑 ✎小贤

法学学术、热点争鸣、交叉学科,请认准“青苗法鸣”微信公众号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