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翔说过:“如果法律不能成为照进黑暗的灯塔,那至少也要发出守护人权的微光。”

在这样一个法治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懂法知法、尊法守法。然而,面对庞杂的法律条文,非法学专业的门外汉,却很难看得明白。

因此,法律科普类图书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读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老师的新作,《民法典讲义》以400个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民法典》,带领读者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民法问题,让大家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民事纠纷时,更多一份底气和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部兼具实用性和系统性的法律科普类著作,《民法典讲义》既对法律条文进行了权威解读,也对立法规则的演变进行了说明。

比如,为了规避限购商品房而假离婚,这种行为是否产生法律效力呢?这就涉及到“虚假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

在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什么是“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并且还指出构成虚假行为的三个要素。接下来再根据《民法典》的相关法律条文,给出明确答案:虚假行为就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民法典讲义》的各节在结构形式上做到了统一:解释概念、引出案例、解析《民法典》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得出最终结论,并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法典讲义》这套书中,既可以见到一些比较常规的民事案件,比如恶意串通、重大误解、欺诈行为等,此外,还可以见到不少“奇葩”“魔幻”的民事案件,比如夫妻之间签订“净身出户”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等。

作为面向大众的法律科普类图书,这套书还充分体现出“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特点。举例来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近些年出现了不少未成年人给网络主播巨额打赏的情况;并且,随着AI技术的逐步成熟,被人通过AI换脸恶搞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针对这些情况,杨立新在书中不仅做出了具体分析,更是结合相关法律条文,指出了被侵权后的行动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规避生活风险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体系完备的民法知识,还需要具有清晰的法律意识。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阅读法律科普类图书,在培养法律素养的同时,掌握扎实的法律技能。

杨立新教授撰写的《民法典讲义》,一部书贯穿人生7个阶段,可谓是将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大部分民事纠纷问题尽数讲解。当然,我们不仅要做到知法懂法,更应该做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表达个体的正当诉求。

而杨立新教授也有一个心愿——通过学习《民法典讲义》,大家既能够具备法律意识和民法思维,也能够维护内心的正义。所以,学好《民法典》,用好《民法典讲义》,就是以法律作为武器,为我们的安稳生活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