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中药代茶饮日渐风行。这不仅展现了中医药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折射出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和推崇。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不少医院推出的应季乌梅汤火爆一时,年轻人纷纷抢购,甚至使线上服务器一度瘫痪。然而,酸甜可口的乌梅汤真的是适合所有人的解暑神器吗?岭南地区连日阴雨数月,乌梅汤适合老广人祛湿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梅汤1.0与乌梅汤2.0差在哪?

乌梅汤原方出自明代著名医家方贤著的《奇效良方》,组成成分是乌梅、山楂、陈皮、甘草。而多家医院最新推出的乌梅汤2.0又叫乌梅荷叶饮。在保留了原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荷叶和丹参等药材。

乌梅汤1.0具有生津止渴、行气开胃之功效。乌梅、甘草两药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功,能够生津补液、滋阴和血,适合高温的夏季出汗伤津之时饮用。而山楂具有化浊降脂、行气散瘀的作用,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陈皮合用可以开胃消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版本加入的荷叶可清暑化湿,丹参可活血祛瘀,能够进一步改善夏季湿热气候所致的痰湿血瘀,从而化痰祛瘀。

适宜人群

我院中医科主任林景琳主任医师表示,乌梅汤1.0和2.0适合大多数人群饮用,尤其是容易感到口渴烦躁、身体困重、排便困难的高脂血症肥胖人群。然而因该方有通利之效,平素易腹部冰凉、便溏泄泻的脾胃虚寒群体则不建议饮用。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也应在医师指导下饮用。同时,对于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史的群体,酸性的乌梅汤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因此也不适宜过多饮用。

此外,甲辰年土运太过,太阳司天,太阴在泉。从运气角度来看,今年寒湿天气多发,目前虽然已进入夏季,但暑热仍不明显,因此食疗保健仍需加强健脾祛湿,不建议多喝乌梅汤。

这样喝,更养生

据报道,过去30天,广州国家基本站(59287)降水日竟达90% !只有3天没有录到降水。

然而,雨还没完!祛湿除霉成了老广人挂在口边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景琳建议,针对岭南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我们还可以在乌梅汤中适当加入白茅根、藿香以清热利尿、解暑祛湿,改善口干口渴、肢体困重、小便短少等症状。而对于生活压力大、用眼时间长、作息不规律的上班族、学生党,可适当加入玫瑰花、菊花、枸杞以清肝明目、疏肝解郁,改善眼睛干涩、焦虑烦躁等症状。

同时,暑热季节容易出现头重昏沉、肢体困倦、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等症状,也可以服用清热祛湿的五花茶。材料为菊花、金银花、鸡蛋花、槐花、木棉花瓣各10克。将五种花类药材用开水泡洗后置于中药锅内,加水三碗,煮沸,慢火煎20分钟,倒出药液,去药渣,即可饮用。

此外,日常饮食可适当服用由竹蔗、白茅根、马蹄、红萝卜组成的竹蔗茅根汤。食材大火煮开之后,小火煮20-25min即可享用,有清热利湿、生津止渴、润肺排毒的作用。

林景琳提醒,代茶饮是药食同源的一种体现,与奶茶、碳酸饮料等相比,饮用适宜自己体质的中药代茶饮是有益的。既是药,就有偏性,对不同体质的人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喝了不适合自己体质的茶饮,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选择代茶饮不可盲目跟风,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四季时令才能有益健康。

本文指导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科林景琳主任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专业委会员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亚健康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

学术专长:一直从事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的临床康复工作,临床上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方法处理神经科及骨科疾患、胃肠肿瘤术后相关医疗康复,尤其对粘连性肠梗阻、颈肩腰腿痛、瘫痪的康复评定与治疗、面神经炎、其它各种软组织疾患、各种疼痛及骨折后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多次参与市、省级科研项目。

出诊时间:周一、二 、四全天,周五上午,周六上午

感谢王冬盈对本文的支持

责任编辑:张婷婷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乐虞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